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南中国海构造框架和储层地质特征概述
魏喜 祝永军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目前已公开发表的资料,对中国南海构造框架、盆地演化等区域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南海地层结构、生储盖特征等进行综合归纳.认为南海基底由古老基底和古特提斯沉积层组成,南海扩张后形成的沉积盖层主要是新生界,但大部分盆地E1~E2不发育.在生储盖方面,E31~N12为主力生油层;E31~N2为主力储层,另外,基岩也是重要储层类型;区域益层主要是上新统和更新统海相泥岩,早中新统有孔虫页岩.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博禹 彭仕宓 王建波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调研,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从本质上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机理.
地质勘探
济阳坳陷低位古潜山成藏条件分析
宋传春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富台油田位于埕南陡坡带下降盘二台阶上,具有"坡下山"的成藏特点.研究发现,在二台阶潜山带上发育2种古潜山类型,即以"两洼之古梁"为背景的古梁低位古潜山和发育于生油洼陷中心的隐伏低位古潜山.前者其上被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四段所覆盖,古潜山顶部以石炭-二叠系为盖层,古潜山主体以奥陶系、寒武系为储层,以前震旦系片麻岩为基底,形成多层古潜山内幕块状油气藏;后者以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底部和奥陶系顶部之间的不整合面为盖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为主要储层,形成新生古储古潜山内幕油气藏.其中,寒武系是近期发现的区域性新高产含油层系.据此认为,在济阳坳陷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一侧寻找类似的古潜山油气藏将取得一定的勘探突破.
最优相关分析技术在精细层位标定中的应用
张绍辉 张延章 王秀萍 岳奎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相关函数最优化分析技术引入到地震精细层位标定中,通过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道地震波形特征的相关分析成果,实现层位标定高精度的自动优化识别.实践证明,应用此法可获得明显的钻探效果.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对实际经验依赖性差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孙海龙 王居峰 侯光凤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的滩坝砂体等分布广泛,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30多年来不断取得新的发现和突破.该类砂体具有储集屡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分布规律比较复杂.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地震、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沙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主力含油层段--沙四上亚段划分为2个中期地层旋回和7个短期地层旋回,并指出:短期旋回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砂体的类型;中期旋回基准面的变化控制了砂体的叠加样式及横向展布.
东营凹陷南部樊东地区隐蔽圈闭研究
杨飞 王英民 金武弟 李群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樊东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是各类砂体发育的有利地带.由于其砂层较薄,虽能在测井曲线上很好地显示,但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与追踪.为此,提出测井-地震体反演-地质解释三位一体的隐蔽圈闭研究方法,即利用测井研究砂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确定砂层及其盖层与波阻抗值的对应关系,然后在稀疏脉冲反演获得的地震波阻抗属性体上进行砂体的识别与追踪,并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展布特征及其盖层的封盖性能等进行分析与研究.
从成藏演化论稠油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
王永诗 常国贞 彭传圣 纪友亮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沉积埋藏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确定烃源岩生、排烃及油气运聚期次;结合稠油物理、地球化学性质复杂变化的特点,以阶段性成藏各过程为线索,分析各阶段稠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理清了稠油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石油稠化模式,总结了石油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多种烃源岩、多个成藏期及多种石油稠化作用控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观点,拓宽了研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思路.
准噶尔盆地莫北油田侏罗系储层低孔低渗成因分析
陈新 孙中春 唐勇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4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影响储层物性的一般因素入手,分析了压实作用、岩石矿物成分、沉积微相、粒度特征、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对莫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莫北油田侏罗系储层物性主要受塑性岩屑含量、岩石颗粒粒度、压实强度控制,并受成岩环境的影响.与三工河组相比,八道湾组储层物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储层深埋、岩石颗粒较细、煤系地层偏酸的成岩环境,造成了其岩石碎屑机械强度降低,压实作用是关键因素.三工河组储层物性,特别是渗透率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储层岩石的颗粒粒度大小,岩性愈粗,物性愈好.
渤南地区裂解型油气藏成因探讨
孙锡文 肖焕钦 尹长河 林玉祥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烃源岩之所以能够形成大量的原生低熟油,主要与烃源岩的母质类型有关;生烃机制不但与生物来源相关,而且也与粘土矿物含量和应力有关.根据以上理论,对渤南地区深层的成藏以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得出如下认识:沙四段盐湖相烃源岩有两期原油排出;渤深4断阶带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为60~110℃,伊利石钾氩测年值分布为26.24~61.38 Ma;地下温度的增高,导致已经聚集的原油发生裂解,形成了裂解气;重质沥青与早期地质色层效应残留的沥青一起导致了黑油砂的形成.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古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单俊峰 张菊香 张卓 冉波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西部凹陷古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为重点,针对上覆分布不均(0~1 100m)的玄武岩地震资料品质差,识别古潜山圈闭难度大,裂缝性储层岩性复杂,裂缝发育程度不确定因素多等复杂地质情况,加强基础研究及规律性认识.通过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古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该区石油地质条件有利于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在上覆沙河街组勘探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下伏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仍是下步有利的勘探方向之一.
油藏工程
高3-4-066试验区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
邢景奎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3-4-066试验区使用STARS热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30×31×15网格系统,采用水、油和溶解气的三相、三组分模型,进行了常规采油、蒸汽吞吐和蒸汽驱试验的生产历史拟合及转蒸汽驱优化研究,优选了射孔方式、井底蒸汽干度、注汽速度及转间歇汽驱时机、间歇时间等,推荐了优化方案,预测了蒸汽驱开发指标.
巨厚底水油藏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研究
郭宝玉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靖安油田巨厚底水非均质C2油藏的解剖研究,对层内纵向和平面上的岩电关系、沉积微构造、层内夹层、沉积韵律性等地质特征有了深刻认识.通过射孔井段和压裂规模优化等相应开采技术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实现了油井长期稳产.
Γ模型在超稠油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刘连杰 刘奇鹿 宋必轩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超稠油生产规律的特殊性出发,将Г模型引入超稠油产量预测中,给出了确定模型参数的简单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曙光油田超稠油产量进行了拟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符合较好,证明利用该模型方法预测超稠油产量是可靠、有效的.
"双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
温静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物理模拟驱油机理实验、岩心观察油层水洗状况、微观驱油实验、示踪迹监测、碳氧比、中子寿命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建立断块各小层砂体水淹模式图及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详细研究了该断块的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探索出针对"双高期"老油田不同剩余油潜力区分布特点进行挖潜对策的综合调整模式,为同类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借鉴.
激发极化电位(IPR)测井技术的应用
王昌景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开发至中后期,油层普遍存在水淹情况,导致电性、物性、含油性等变化,给测井及解释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通过IPR解释水淹层模型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比较准确地解释了辽河油田储层的水淹情况,寻找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层水淹问题,为老区的稳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正反演测井资料识别储层流体性质方法研究
申保华 沈烽 王强 赵保亮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吐哈油田吐玉克地区地层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正、反演解释模型,并对玉1、玉2井储层进行了识别.其结果与试油成果一致,证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
鲜保安 高德利 陈彩红 王宪花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储层与常规油气储层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其产出特点也不同,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已明显不适用于煤层气开发.本文从煤层物性的特殊性和保护煤层的角度出发,指出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难点;根据我国煤层特点研究分析了煤层气泡沫钻井、波动水力压裂和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的适用性,并对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在沁水煤层气田开发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这些技术对我国煤层气的商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钻采工艺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与理论研究
王兴文 郭建春 赵金洲 秦爽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化(酸压)是碳酸盐岩油气层增产的主要措施和手段,本文介绍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及深度酸压的酸液体系和施工工艺技术的新发展,概述了酸压技术理论与油藏工程的结合,综述了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预测了未来酸压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套损井研究及修复
何增燕 吴丽华 雷利婧 张光伟 张波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油田套损井的分析,从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形态、规律和套变机理分析等研究中,提出预防与治理套损井措施,即制定合理开采方式减少油水井套损的发生,严格施工质量,减少人为诱发套损因素.针对不同的套损,研究、应用相应的修套工艺技术,其中,高强度套管补贴技术特别适合于套管外压力较大和需要各类高压施工作业的套损井.
稠油斜直井抽油杆柱滞后原因及解决途径
任国亮 张世安 任素云 李炜 杜俊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斜直井抽油杆柱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正常生产.研究稠油井筒降粘举升工艺,找到一种简单经济的解决抽油杆滞后的办法,完善稠油开采工艺,探索稠油开采的新举升方法,意义十分重大.所提出的降粘举升工艺,通过在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强化排液研究及矿场应用
王国民 高江取 胡心玲 张佳悦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大生产压差提液是油田中后期稳产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同时油井提液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增产挖潜手段,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后,进一步强化油田开发过程是提高注水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途径.其中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油田排液量是强化开采过程的主要方法.八面河油田采用了这一方法来延长油田稳产期,提高了采油速度和采收率.
利用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开采静17块低渗高凝油油藏
闫玉鹏 李爽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静17块油藏地质特征的再认识,在完成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井位和层位精细筛选,结合区块纵向上主要发育2套油层的地质特点,在静17块整体部署了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分层系开采不同目的层.在钻井过程中应用了现场地质跟踪导向技术,完钻4口井5个分支,油层钻遇率达到90%以上.目前投产的侧钻水平井单井累计产油量为邻近直井产油量的3倍以上.侧钻水平井、分支井的应用提高了静17块的开发效果.
低渗强水敏油藏整体防膨注水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志冬 蔡圣权 秦爽 邹鲁新 赵斌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车排子油田齐古组油藏为例,介绍了低渗强水敏油藏注水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水敏与防膨机理,以及高效低成本整体防膨注水开采技术的研究思路与应用效果.强水敏性储层的保护与改造,通过该油田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类似的特种油气藏注水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试验研究
硼改性树脂高温涂敷砂研究
姬秀萍 庄福建 韩鹏 姜娜 王文明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疏松油田经热采吞吐工艺开采后,因蒸汽温度高,注汽强度大,对地层冲击破坏大,因此要求开发强度高、胶结能力强、耐高温的新型防砂剂.本文主要介绍了硼改性树脂高温涂敷砂室内研制及相关技术指标.通过现场应用,证明了该技术可行有效.
稠油掺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降粘机理研究
尉小明 郑猛 白永林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理论分析(包括原油乳状液理论及最佳密堆积理论)、微观分析(包括红外光谱分析、透射照像分析及显微照片分析等)及室内实验数据等3个方面对稠油掺活性水降粘机理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认为:稠油掺活性水降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乳降粘,第二阶段是乳化降粘,起主要降粘作用的是乳化降粘.吸附作用有利于降低摩阻,对降粘效果贡献较小.
低渗透油田粘度效应的实验研究
林彦兵 刘艳 侯光东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不同粘度流体的岩心流动模拟实验,揭示粘度变化对流体渗流及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一定时,原油的粘度越低,渗流越接近线性达西流.低渗透油田热洗井作业时,高温虽可解除部分蜡质、沥青质等的沉积,但又造成近井带原油脱气,流动阻力增加,影响油田开发速度和效果.
微裂缝油藏交联聚合物深度调剖试验研究
王启斌 姚峰 李军珠 王莉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铜庄断块储层微裂缝发育,注入水单层、单向突进明显,水驱效率低等问题,通过采用高强度延迟交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酚醛体系对注水井进行深度调剖,从而调整纵向吸水剖面.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调剖剂配方,对单井进行了调剖优化设计,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夹层残气对高真空隔热油管使用寿命的影响
翟勇 张紫军 闫相祯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真空隔热油管内外管和隔热材料在注汽过程中会释放一些气体,从而降低隔热夹层的真空度,缩短高真空隔热油管的使用寿命.通过室内实验,对隔热夹层中的残气进行了质谱扫描,发现水蒸汽、CO2和碳氢化合物是"污染"夹层真空度的主要因素,可应用除气工艺消除隔热夹层中的残气,以延长高真空隔热油管的使用寿命.
深层稠油热水添加N2泡沫段塞驱开采可行性研究
沈德煌 聂凌云 赵仕民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层稠油油藏,利用热采物理模拟技术,研究了热水添加N2泡沫段塞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水中加入N2泡沫剂驱替时,能有效地提高驱油效率;泡沫液膜的高剪切可使原来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膜剥蚀下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泡沫剂及N2段塞驱替时,泡沫流动产生的高压力梯度,既可以克服毛细管力作用,又可以迫使注入水转向,提高波及体积.该种开发方式为那些埋藏较深,既不适合注蒸汽,也不适合采用常规水驱的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综合
GBC型转子泵及其在超稠油输送中的应用
成万佶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GBC型转子式泵的结构、原理及其在超稠油输送现场中的应用.通过技术分析和经济效益对比,指出了该泵的广阔前景.
单井效益评价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刘长东 郝喜顺 蹇晓峰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单井效益评价系统,对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油井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出一、二、三类效益井;分析了成本构成,并对措施进行了优选,为该区下一步的油田开发奠定了基础.
利用热电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二氧化碳气和氮气
耿娜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油田生产及本厂实际,论述了利用热电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认为:该项目可行;实施该项目,可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油田勘探数据库应用软件深层次开发
隋国华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充分利用油田勘探过程中产生的宝贵信息资源是广大勘探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石油勘探数据库应用平台软件系统深层次开发为背景,全面介绍了以4层架构为基础的,应用于油田勘探领域的,具有高度伸缩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应用软件系统.
科技信息
裂缝型储层沉积盆地分析的初步尝试
赵粉姬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石油勘探目的层的深度越来越大,圈闭类型越来越复杂.虽然如此,最近报导在大于4000 m深的裂缝型储层中发现油气,还是引起了勘探工作者的注意. ……
利用可膨胀式筛管提高防砂能力,增加油井产能
王增斋 卢雪梅
2004, 11(4): 1.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裸眼完井因泄油面积最大而成为最佳的完井方式,但在砂岩地层中所钻的此类井因防砂需要,需采用防砂完井.对水平井而言,尤其如此. ……
油藏工程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程 海
2004, 11(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全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曙一区蒸汽吞吐开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随着蒸汽吞吐周期的增加各项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试验,对生产技术参数进行了探讨和优化,给出了参考界限。该研究对国内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普遍的借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