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在辽河油区的研发与应用
刘乃震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油田日趋严峻的开发形势,利用侧钻井、水平井和分支井等特殊工艺井钻完井技术,提高难采难动用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降低吨油开采成本,得到了普遍关注.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特殊工艺井钻完井技术在辽河油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见到了明显效果.
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张波 陈晨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海域中我国可管辖的面积近200×104km2,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尤其天然气水合物是我国未来开发潜力巨大的替代能源,南海油气资源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和保障因素.对我国南海海域油气资源特点以及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性的提出开发利用南海油气资源的对策:从强化"寸海寸金"的海洋国土意识出发,统一规划、相对集中,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实施重点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南海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地质勘探
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刁正富 钟幸模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紧密结合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际,综合运用系统论、数理统计、最优化等数学理论,将地质理论研究与数学理论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摸清现状和预测未来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科学地总结研究出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指明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中油气增储上产的有利区块、层系及综合潜力.
泥岩裂缝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李时涛 王宣龙 项建新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泥岩裂缝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泥岩裂缝储集层的识别方法;根据胜利油区泥岩裂缝储集层的岩性特点,建立泥岩裂缝储集层的体积模型,给出了有效孔隙度、裂缝孔隙度、含水饱和度、渗透率等定量计算公式,并结合其他特殊测井资料计算了所需要的裂缝参数,形成一套适合泥岩裂缝储集层特点的解释程序.
JASON软件在泌阳凹陷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陈萍 暂新 张广宇 胡艳革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JASON综合储层预测软件,将地震、地质、测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该套软件用于地震解释完成以后,油藏模拟开始之前,反演功能强大.通过对泌阳凹陷白云岩储层合成记录的精细标定、模型的评估及建立、InverTrace反演等技术的应用,针对砂岩、泥岩和白云岩的阻抗、孔隙度等属性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泌阳凹陷白云岩的分布及裂缝进行了初步预测,其结果基本反映了该区的白云岩分布,吻合较好.
鲁西隆起茌平构造带构造演化史及古生界原生油气成藏条件
韩颖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茌平构造带处于鲁西隆起西北倾伏区的中部,是被多期断层复杂化的呈北北东向展布的断裂背斜带.文章系统分析了该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原生油气成藏条件后认为:早、中三叠世地层广遭剥蚀,三叠纪末挤压隆起,同时产生了兰聊断层,在兰聊断层控制下,茌平构造带定型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整体抬升为主,次级断层基本停止活动,对古生界烃源岩二次成烃并在圈闭内聚集成藏较为有利.区内发育有下古生界开阔或局限海暗色(泥)灰岩和上古生界煤系两套烃源岩,下古生界顶风化壳作为良好的储集层,构成了自生自储成藏组合.石炭-二叠系残留区封盖能力强,油气勘探远景较好.
测井新技术在S625块中的应用
于景才 韩志明 王昌景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625块是复杂的古潜山地层,用常规测井对地层进行评价存在许多困难;而利用测井新技术,能够很好地识别地层的岩性,评价地层的裂缝,计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对不同储层进行划分.
岩石热解参数在储层原油密度计算上的应用
任明旺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配套的地质录井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方法被应用到地质录井中,形成了以岩石热解技术为主的地球化学录井技术.在录井过程中发现,对于油气层解释标准的建立,不仅需要储层岩石热解的地球化学资料,同时需要判别储层中所含原油的类型及密度参数.本文利用储层热解的分析资料,准确地计算出储层中原油的密度,使建立的储层解释标准更加准确,进而提高油气层的解释符合率.
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勘探技术--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为例
王宝言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4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体勘探的复杂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扇体识别、预测、描述及地质综合评价技术.其中在勘探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有:速度分析及层位标定技术,旋回体划分及小层识别技术,常规及特殊地震识别、预测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多参数分析技术,储层描述技术等.运用上述技术,基本上达到了准确选区、定层、探砂体的目的,改变了以往的碰到或偶尔发现的状况,提高了扇体的勘探效果,也为类似陆相断陷湖盆砂砾岩体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辽河断陷盆地坨32井区中生代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赵海玲 狄永军 郭美娟 刘清华 赵国泉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4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坨32井区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主要是次生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和溶蚀孔隙.流纹岩是本区的主要储层,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长石微晶溶蚀形成的微晶溶孔、长石斑晶粒内溶孔、晶间扩大孔及微晶间溶孔.构造裂缝是火山岩形成储层的先决条件,火山岩中长石微晶和癍晶以及酸性流体进入火山岩是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热力学计算和相图表明,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有利于长石的溶解.有机酸和无机酸都可以使长石溶蚀,但其溶蚀的机制不同.根据火山地质与岩石学证据,提出了本区储层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并对中生界火山岩储层进行了评价.
辽河油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及研究思路
张爱华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对辽河油区各种成因的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典型实例,提出了识别低阻油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认识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储集层的岩性特征为基础,以分析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及组合关系为手段,充分运用岩心、录井、测试等多种信息资料,在总结地区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低阻油层测井综合评价技术.
笔架岭油田油藏特征研究
王健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综合分析笔架岭构造带物探、钻井、测井等资料,论述了该区构造、沉积、储层和油藏等特征.该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东营组和沙一、二段;东营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个油组,每个油组均有油气分布.该区断裂构造发育,主干断层有3条即1、2、3号断层,具有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呈帚状分布的特征.储集条件十分优越,主要油气藏类型为断裂单斜、逆牵引背斜、挤压背斜和断阶油气藏.笔架岭地区油气分布主要受主干断层的控制,纵向上沿主干断层呈屋脊状叠合分布,平面上沿主干断层呈斜列分布;含油层位由南向北偏高,层位年代变新.
油藏工程
复杂裂缝性油藏合理开采技术界限确定
吴承美 王震 李文波 范杰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火烧山油藏矿场实际资料,通过对动态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实例,运用数理统计、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综合给出了该复杂裂缝性油藏合理的地层压力、流压、注入压力、注采比、采液速度以及单井开采的经济界限等技术指标,为保持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SZ36-1稠油油藏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研究
曾祥林 孙福街 何冠军 王星 王平双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Z36-1稠油油藏为地层胶结疏松、易出砂的油藏,为了避免防砂与出砂采油的不利因素,结合开发实际,提出了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的构想.通过对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的理论分暂,建立了油藏单井出砂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和评价了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
应用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法划分多层砂岩油藏开发阶段
王学忠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法对多层砂岩油藏开发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达到综合认识油田开发工作中主、客观因素作用的目的,有利于科学预测开发趋势,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孤东油田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规律性更强,可靠性更高.
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合理注采井网研究
许宁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64断块为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转注顺序、注采井数比、合理注采井距和采油速度的研究,认为注采井距是影响该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分采分注方式,能够保证注采井距、注采井数比和采油速度的合理性.
脱气变形介质油藏产能模型研究
罗天雨 曹文江 曾平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形介质油藏在开发过程中任一半径处的渗透率均在发生变化.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且在脱气情况下的产能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不同压降水平下的产能进行分析,由此可确定最低井底流压.
包14块低渗透油藏干层及差油层潜力再认识
赵淑俊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14块是典型的低渗油藏,该块投产初期有一定的产能,但产量递减较快.为确保单井产量,尽早收回成本,在主力油层全部动用的情况下,开展层间有效接替是该块油井稳产的根本保证.基于以上认识,开展了重新认识测井解释的差油层及干层,挖掘差油层及干层潜力工作,并收到很好效果.
钻采工艺
特殊岩性油藏耐高温复合药剂多脉冲加载压裂技术研究
王显荣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小龙湾、大民屯、雷家、欧利坨等油田特殊岩性油藏压裂遇到的难题,研究了适应地层特点、采用耐高温复合药剂的多脉冲加载压裂技术对其实行预处理,降低地层破裂压力,以便酸化及水力压裂能顺利实施.详细论述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复合药剂的选择、设计和现场应用情况.
辽河古潜山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
王宇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欠平衡钻井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应用40多年,辽河油田也早在十多年前进行过空气、泡沫钻井的实践.随着欠平衡钻井配套设备的完善,欠平衡钻井取得多次勘探成功,因而,欠平衡钻井技术再次受到人们的瞩目.针对古潜山地层进行了多次欠平衡钻井,对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工艺配套方案与实践
黄晓 华远信 范喜群 刘卫军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张店油田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原油性质,开展了钻采工艺配套方案的研究,完成了钻井工艺、射孔完井、油层保护和采油工艺的方案设计,并在现场得到实施.实践表明,采用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深穿透、高孔密、内定向射孔工艺,保护油层的屏蔽暂堵技术和防偏磨采油工艺等配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张店复杂断块油藏开采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常见的钻井损害问题解析
胡渤 史军 刘成刚 魏新宇 程建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预防、补救措施.
孤岛油田套管损坏机理研究与防治技术
卢刚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套损井损坏现状的调查,通过建立套损井数据库、完善套损井检测技术以及进行岩心室内研究,弄清了套管损坏的基本规律,定量评价了套管损坏的整体机理.同时开展了套损井防治配套技术攻关与应用,探索出一整套适合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套损井综合治理的配套技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套损井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沈625古潜山油藏酸化技术研究与试验
刘伟 姚维栋 孟丽华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针对沈625块深层灰岩古潜山岩性、地质特点,进行盐酸、硝酸、土酸3种酸液的溶蚀率实验.在此基础上,筛选了适合于沈625块油层改造的胶束酸酸化、前置液酸压工艺,研制了酸化气举求产一体化、酸化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等技术,在现场试验后,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新北油田出砂机理和防砂、治砂技术对策研究
吴琼 韩玲 桑伟 韩喜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北油田油层地质特点,对油层出砂机理和历年来所采取的各种防砂措施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并结合目前油藏开发状况和出砂特点,提出防砂、治砂的技术对策.
试验研究
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
张继风 叶仲斌 杨建军 李志军 赖南君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某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优选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NAPs进行驱替实验.研究表明,该聚合物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和抗剪切性能,在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条件下,可提高采收率7.62%以上,并且具有较强的流度控制能力,能够发挥油层调剖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实验研究
齐宁 张贵才 蒋平 马涛 赵晓珂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田高温开采遇到的困难,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温调剖堵水剂-改性落叶松栲胶高温堵剂.通过室内实验,对成胶时间、成胶强度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温度、pH、矿化度等因素对堵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堵剂的成胶时间可调,热稳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抗酸、碱、盐的性能,是一种优良的适于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
克拉玛依九7区超稠油流变性及渗流特性研究
杨胜来 蒋利平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九7区齐古组超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应用常规热采工艺开采效果差等问题,实测了原油的流变性,分析了屈服压力、温度以及油管尺寸对井筒流动启动压差的影响,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实测了不同温度下的渗流能力及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表明:超稠油地层渗流以及井筒流动能力均对温度十分敏感.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开采超稠油应尽量提高地层及井筒温度.
新型压裂液低温破胶体系的研制
徐晓峰 郭旭跃 胡佩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破胶剂的破胶机理,研制了适用于聚丙烯酰胺压裂液体系的低温破胶剂,并进行了破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破胶剂低温破胶彻底,应用较为方便,具有现场推广使用价值.
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实验研究
陈二丁 彭洪军 郑月圆 霍广荣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实验,对用于防砂的硅酸盐复合材料体系的综合性能和防砂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较强的阻挡出砂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因出砂严重而出现亏空的出砂层段,通过填充该渗透性硅酸盐复合材料能够恢复一定的地层应力和渗透性,为防砂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这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防砂技术,也是裸眼完井技术的一种创新.
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克下组T2K1块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张旭 刘建仪 孙良田 刘卫华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综合含水率上升,油田开发难度加大,注气采油逐渐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氮气/泡沫水交替驱替方式更接近活塞式驱替,驱油效果较好,采收率可达64.02%.
环保
华池油田结垢预测及软件开发
张益 张宁生 吴金桥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池油田华152区以注水开发为主.近年来,随着注水开发的大面积展开,油田结垢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应用Odd0-Tomson饱和指数法开发出油田无机结垢预测软件.并利用华池油田华152数据对软件进行验证.实践证明,华池油田单井结垢多以CaCO3垢为主,但也发现了较多的CaSO4和BaSO4混合垢.预测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软件是可靠的.
综合
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外输管线的应用
高立江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氨由液态变成气态吸热的特性,对外输前的天然气进行冷却降温,使天然气中的水分和部分重组分烃类冷凝,防止这部分物质进入管道中占据部分管道空间,影响管道输气能力,尤其是避免了因气温下降生成水化物造成气管线冻堵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管道利用率.同时可回收部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轻质油,提高了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率.
热油管道流态界限划分及层流摩阻计算
张维志 张慧 洪斌 刘志民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油管道在输送过程中,由于温度逐渐降低,油流粘度增大,流动状态可能由紊流变为层流.流态变化所产生的摩阻损失不仅与原油物性有关,还与管道的热力条件有关.径向温降是影响热油管道层流状态摩阻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能耗的连续性和合理性确定出流态划分的界限,并根据水力学公式和热力学公式,确定热油管道层流状态下的摩阻计算方法.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于勇
2004, 11(6): 1.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分析,说明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因素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和提高管壳式换热器性能的途径,为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提高换热器的性能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