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深井高密度钻井液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
周长虹 崔茂荣 马勇 李军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高密度钻井液的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阐述.详细地分析了深井高密度钻井液的技术及性能要求.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和文献调研结果,对引起井下复杂情况发生的原因以及保护油气层技术作了探讨.提出了现有高密度钻井液存在的问题及其以后的发展方向.
分支水平井技术发展综述
郝明强 李树铁 杨正明 刘先贵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了分支水平井的主要类型,综述了分支水平井的技术现状和进展;分析了其渗流机理及特点,并与直井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分支水平井的典型应用条件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产能和压力动态一直是分支水平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研究产能和压力动态的主要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
剩余油分布及其挖潜研究综述
李洪玺 刘全稳 温长云 张学才 刘婕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现状,从微观规模和宏观规模2个角度对剩余油研究技术进行了综述,微观规模常用的研究技术主要有物理模拟、计算机模拟等,宏观研究常用技术有测井解释、三维地震、流动单元划分等.认为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开发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油田、不同区块分布模式不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储层因素是内在的,开发因素是外在的.概括介绍了我国部分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一些常用技术,认为应主要从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角度和调整注采状况的开发角度入手,采用动态、静态结合和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挖潜剩余油.
地质勘探
泌阳凹陷深盆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程学峰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泌阳凹陷的构造、地层格架、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凹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流体势平面变化、储层成岩作用、储集性能以及孔隙发育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深盆气藏的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建立了深盆气藏成藏模式,并对其剩余资源量进行预测;针对不同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储层分布特征和储集条件,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针对深盆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建议.
三维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在古潜山裂缝性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河西务南部油气藏为例
王连山 朱庆忠 董建海 孙海林 宋子军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河西务南部奥陶系古潜山裂缝发育、规律性差的特点,运用碳酸盐岩裂缝地震波场裂缝预测方法,利用三维多尺度边缘检测手段,开展了三维多尺度边缘检测裂缝预测研究,基本上弄清了古潜山裂缝的空间分布情况,对河西务古潜山油气藏下步滚动潜力目标的评价钻探具有指导意义.
储层应力敏感性影响因素研究
刘晓旭 胡勇 朱斌 赵金洲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分析储层应力敏感性产生的机理认为,外部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储层产生应力敏感性,而储层岩石物性等内部因素对应力敏感性的强弱起决定性作用.室内岩心应力敏感性评价时,仪器与设备的精度、加载与卸载方式、实验用流体类型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等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其中岩心密封套在高压、高温条件下的密闭性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储层应力敏感性不应该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低进行简单评价,中、高渗储层和低渗储层在生产过程也都可能表现出较强的应力敏感性现象.
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夹层分布特征研究--以海安凹陷安丰辫状三角洲为例
马俊芳 廖顺舟 廖光明 屈宏 邵先杰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的影响,苏北盆地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湖面的升降和物源的摆动使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发育夹层.夹层类型主要有泥岩夹层、粉砂质泥岩夹层、灰质夹层、泥灰质夹层和砾石质夹层5种.夹层的平面分布特征有层状连续分布、片状不稳分布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分布3种.
稠油层录测井评价及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郑雷清 姚永君 左新玉 李会兰 何太洪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针对吐哈油田稠油油藏特征,在研究储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反应油气层特征的地化参数和测井资料,对其油水层录测井识别方法和产能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场应用达到了油水层识别和产能预测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复杂岩性油藏储层微型构造研究
郭新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储层微型构造成因及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二次趋势面剩余分析方法对储层微型构造进行研究,并对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正向微型构造区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负向微型构造区为相对高含水区,对油田今后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舍女寺油田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研究
王贺强 王仲军 李志军 张蚏铭 张丽辉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舍女寺油田含油层系多,先后发现了6套含油气层系,但因为成藏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确,给开发带来了不少苦难.本次工作对油气的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大断层两侧的反向断鼻或断块圈闭内,分布规律主要受烃源岩分布、盖层分布以及断层系统的控制,储量丰度受沉积相的影响,这就为下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
CHFR测井技术的应用
李春鸿 王少鹤 李大妮 陈红 赵云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套管井中,由于套管对电流的强阻隔作用,只有极其微弱的电流可以进入地层,使得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很难实现.根据电磁场论和传输线模型研究CHFR测井的测量原理,建立CHFR测井响应方程.应用表明,CHFR测井探测深度大,测量结果受地层环境和井眼的影响小,实现了将已发展成熟的裸眼井电阻率评价储层油气分布方法应用于套管井,可广泛应用于套管井地层评价、注水效果监测及产层动态监测等.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陈晓亮 袁清秋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在多井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应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Petrel对曙四区杜家台油层进行了三维构造建模、三维沉积相建模、储层物理属性建模,建立了符合该区地质规律和油田实际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藏今后进行开发动态调整和分析提供了技术储备,也为油田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依据.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在铁匠炉-大湾斜坡带中的应用
王智勇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西斜坡北部铁匠炉-大湾斜坡带构造演化复杂、地层结构复杂、储层变化大等地质特点,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分析、"三相"联合解释、地震属性预测砂体分布、分频解释和多参数反演等技术,对本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有利储层、储盖组合、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运聚条件等进行分析预测,有效地预测沙三段碎屑岩有利储层的分布状况,实现了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对开展岩性油气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克拉玛依油田J1b5油层有效厚度研究
李亮 宋子齐 路向伟 王静 于小龙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八道湾组(J1b5)油藏有效厚度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图版参数.首先利用目的层段电阻率与声波时差关系确定有效厚度的岩性标准,再根据油藏地层水电阻率和a、b、m、n参数值,采用含油饱和度图版法确定油层有效厚度的电阻率、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的下限标准.从而,在油层有效厚度评价中精细地识别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有效地剔除储层中的砾石层、泥质层、致密层、干砂层和差油层,确定各井的有效厚度,提高了测井解释和储量计算的精度,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
油藏工程
缩小井距结合聚合物驱提高边际油层采收率研究
王德民 程杰成 吴文祥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部分油层因发育连续性差、渗透率低、层间渗透性差异大,造成现井网水驱控制程度低和层间干扰严重,致使水驱采收率低.由于进一步加密井网进行水驱开采经济上不可行,为此提出了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结合的方法,并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室内聚合物注入参数研究、方案设计优化、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分层注入工艺以及增产、增注措施的研究表明,在井距缩小到100 m的条件下,将厚度小于1 m、渗透率界于5×10-3~100×10-3μm2的油层组合,通过分层注聚、分质周期注聚,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结果表明,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技术结合经济可行.
低流度断块油藏稳产技术研究
夏国朝 邢立平 李晓良 王庆魁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枣园油田存在的油藏流度低、构造复杂、工艺适应性差等问题,在该油田开展强水淹层孔隙结构参数的理论研究,对注水前后的孔喉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现场实施了相控注水、点弱面强、投球调剖、工艺优化和注水吞吐等技术,实现该油田减缓自然递减和增加可采储量的双重目的,使该油田综合开发水平由三类上升到一类.
一种产量预测的新方法
杨军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油田产量预测的方法只是对老区进行预测,在油田开发规划中按产量构成往往涉及到老区老井产量的预测,为此首次建立了老区老井产量预测模型--产量组成法作为产量预测的新方法.为验证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将其应用于辽河油区不同油品老区老井产量的预测中,并与常规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简单实用,为老区老井产量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低渗油藏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陈立萍 徐仁起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岩石导电机理的研究,即岩电参数实验和水驱岩电实验,描述了水淹前后储层的岩性、物性及电性变化特征,提出电阻率相对值法识别水淹层方法.通过现场应用,解释符合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试验研究
王峰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史103井区存在注采井距大、油水井压力传导困难、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以及油井见效率低等问题,从体积波及系数、采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加密调整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确定了合理的井距和井网密度,优选了加密调整方案.现场实施后,日产油增加40.5t,自然递减由8.2%下降为3.3%,可采储量增加5.2×104t,水驱采收率由23.6%提高到24.9%,水驱开发效果明显,同时也为同类油藏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单点法"产能试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赵继承 苟宏刚 周立辉 张建华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新近发现的大型气田之一,"单点法"产能试井方法是苏里格气田产能分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在生产实际中也经常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本次研究结合苏里格气田生产实际,通过对"单点法"产能试井方法的分析改进,建立了适合于苏里格气田产能评价的"单点法"数学模型,并确定了苏里格气田"单点法"试井测试的基本条件和产能计算的影响因素.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分析效果,为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
钻采工艺
脉冲试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万新德 吴逸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述了脉冲试井的基本原理和资料录取过程,通过实测资料给出了脉冲试井在判断油水井连通、压力传导方向、断层性质、渗透率分布状况等方面的应用,为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测井资料在优选压裂层位中的应用
刘海河 熊湘蓉 马雪团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是低孔、低渗油层改造的主要增产措施.根据常规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实验分析数据及试油成果,研究储层四性关系,确定区块的低孔、低渗储层评价标准.进一步对油层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为油层压裂提供施工层位和准确的储层参数.通过商543区块实例,阐述了选择压裂层位的方法.
高压充填防砂工艺在涩北气田的应用
冯胜利 石振军 王永强 周晓英 何佳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属第四系地层,气层埋藏浅,胶结疏松,成岩性差,在开采过程中地层易出砂,涩北气田先后进行了4 口井的机械防砂、8 口井的化学防砂都没有成功,通过3 口井的压裂充填防砂后,产气量明显提高,且没有出砂,说明压裂充填防砂在涩北气田有一定的适应性,为今后涩北气田防砂指明了方向.
百色油田抽油井泵效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周兴光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色油田断层多、分布复杂、地质情况差异大、前期开发速度过快,破坏性较大、开发工艺相对落后,影响油井泵效的各种因素凸现,严重地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通过各区块地质特点、油田设备情况、工艺水平的分析研究,运用油层地质、物性、区块、油井对比等分析手段,进行了开采方案优选、生产管柱优化、生产工艺筛选等工作,归类总结了影响油井泵效因素,为百色油田的油井生产设计及油田开发提供了必要依据.
文33块沙三上段油藏整体压裂改造技术
汪勇章 盛建明 吕军 闵玉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文33块沙三上段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点,在分析剩余油和地应力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注采井网与水力裂缝系统的优化组合,优选适合该油藏整体压裂的水力裂缝参数,部署整体压裂方案.通过现场应用,提高了区块采收率,减缓了综合递减和自然递减,获得了高效开发效果.
防偏磨配套管柱工艺研究与应用
李新海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机采井维护性作业有相当的比例是由于井斜造成管杆偏磨,导致抽油杆断脱或油管漏失.为了有效减少这种损失,研究与应用了多功能立体防偏磨配套管柱工艺,有效地减少了偏磨引起的修井作业,延长了油井的免修期,从而提高油井的生产时率.
井筒电热举升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九7区97066井的应用
王文宁 赵建华 邹瑜 陈玉成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克拉玛依油田九7区浅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先导试验井效果差的原因分析基础上,进行电热举升技术试验,通过试验,使97066井恢复了正常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吞吐效果,说明浅层超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方式下应用电热举升技术可以实现经济开采.
试验研究
无机凝胶调剖剂的研制及应用
赵彧 张桂意 崔洁 王艳 王桂勋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无机凝胶体系的最佳配比以及温度等条件对成胶时间的影响,考察了体系成胶前的易注入性,成胶后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的堵塞能力.经过在胜坨油田T143断块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现场具有指导作用.
双转向垂向控缝技术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
马收 唐汝众 宋长久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压裂过程中缝高较难控制的问题,研制开发出新型的油溶性垂向双转向剂,并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首次验证了转向剂对裂缝延伸的控制机理,确定了转向剂的适用浓度及控缝能力.实验表明,转向剂可以增加隔层应力3~4 MPa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控制裂缝高度施工方案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全三维软件结合垂向应力剖面对控缝技术进行了优化.现场推广应用30井次,取得了较好的控缝效果.
CO2非混相驱微观实验研究
刘学伟 梅士盛 杨正明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实验系统,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应用微观网络模拟技术观察了原油与CO2间的流动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了CO2非混相驱驱油机理,并确定了CO2与大庆榆树林原油的拟混相压力.
其他
沥青沉积机理及预防
马艳丽 梅海燕 张茂林 彭松良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沥青从油藏原油中絮凝会造成地层和生产设备的堵塞,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本文简述了原油中沥青沉积的微观产状,且详细的描述了沥青沉积的机理.同时引入沥青沉积相包络线的概念,并简要叙述了沥青质沉积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对避免沥青质的沉积及其清理具有参考价值.
油田采出水常规处理工艺出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分析
王福贵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常规的悬浮物分析方法相比,激光粒度分析或类似方法是一种更快速、重复性更好的悬浮颗粒分析方法.出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PSD)更能代表处理设施的分离精度,因而更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本文在对油田采出水实际运行的常规处理工艺出水中颗粒物粒径分析的基础上,以粒径中值为基准,给出了几种典型工艺能够去除的颗粒物粒径范围.
井筒热损失计算的改进算法
鲁港 李新强 杨兆臣 景来祥 张芳芳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井筒热损失常规算法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改进算法.该算法以热损失速度作为迭代变量,通过给定合理的迭代初值和变量修正策略,来提高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和数值精度.大量数值实验表明,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当迭代次数大于300时,计算精度达到以上
辽河滩海油气管道施工工艺新探索
朱玉瑰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和辽河石油勘探局进军海上的石油开发战略部署,实现海南8块石油开发计划,铺设了第1条海底管道.本文重点介绍了辽河滩海海域海底管道建设中采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同时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了经验总结,并提出了在辽河滩海地区海底管道施工工艺技术方面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为未来滩海石油开发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英文摘要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作者
2006, 13(3): 1.
摘要
(
)
PDF
(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