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模型正演技术在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应用
李显贵 劳华珊 范菊芬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龙门山前缘构造非常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带构造形变强烈,构造幅度大,地层倾角陡,断块发育,地震波场复杂,速度横向变化大,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成像效果较差.利用已有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正演模拟分析,从而指导叠前深度偏移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达到了复杂地表下复杂构造精确成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将模型正演应用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成像的方法对于提高地震资料处理的成像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述
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
杨仁超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和基岩等储层类型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储层地质学的新进展,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化学与储层地质学结合产生的前缘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储层地质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利用碳封存技术开发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的思考
刘洪林 王红岩 李景明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封存技术是在美国政府大力倡导下,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日本等国家,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一种新技术.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16.8×1012m3,埋深2 000~4 000 m范围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0×1012m3,这部分埋藏较深的资源由于开发成本较高,虽然在短期内很难加以利用,但碳封存技术的出现为开发和利用深部煤层气资源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条件.CO2的吸附能力是CH4的4倍以上,如果把CO2通过钻井注入到深部煤层中,由于其吸附能力的差异,CH4会被优先置换出来,利用该技术一方面实现封存CO2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开发深部CH4.这种置换技术在我国很多含煤盆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研究的进展
邓柯 申艳 王宇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当前水合物生成预测模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对水合物相的描述,大致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热力学模型,它们大多是在Vdw-Platteeum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其中Ballard和Sloan提出的模型考虑了水合物作为固体溶液的非理想性,使得该模型能够在高压情况下有较高的精度;另一类是Chen-Guo基于水合物生成动力学而提出的模型,它相对于前一种,具有结构简单,高压情况预测精度高的优点.对于富水相的描述,根据体系的差异分为4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未来水合物相平衡理论研究的重点.
地质勘探
基于接触理论研究裂缝性储层应力敏感性
梁利喜 刘向君 许强 黎明 陈会峰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较强的应力敏感性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特征之一,并直接关系到裂缝性储层开采方案的制定.基于Brown & Scholz粗糙面接触理论,从细观上建立了裂缝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并依据此模型进行了裂缝应力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裂缝的开度或渗透率越大,则相应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愈强.该模型的建立对裂缝性储层开采方案的合理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
高鹏鹏 蒋裕强 许廷生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为指导思想,在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作用-基准面旋回-非均质性研究"的思路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沙一油藏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及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在沙一油藏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体系中共划出1个长期、6个中期和29个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指出沙一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一般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比较发育,非均质性弱;各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末期和下降半旋回期泥质沉积较发育,非均质性强;同时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表征和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LN油田2井区三叠系储层三维建模技术研究
瞿建华 王新海 秦可 江山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LN油田2井区三叠系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小层对比与划分、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研究的基础上,以完善的储层地质知识库为支撑,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确定等时地质界面,利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分层、分段储量计算,其结果与原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精细数字模拟一体化.
胡状集北部沙一下段盐岩沉积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胡小强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利用地震岩性反演手段,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北部沙一下段盐岩透镜体形成古环境、盐湖层序结构模式以及盐岩透镜体所在区域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岩性透镜体是湖泊中心或斜坡带底部发育的盐类扇体,其盐间薄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砂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对研究区寻找隐蔽油气圈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法哈牛构造太古界古潜山成藏特征研究
李军生 林春明 毕建国 程敬 林海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法哈牛构造太古界古山构造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区古潜山可分为高、中、低3个台阶.同时,对其储层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该区紧临荣胜堡生油洼陷,具备较好的油源条件;太古界花岗岩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在构造运动控制下形成的高、中、低潜山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在油气成藏模式的指导下,对该区中、低潜山进行滚动勘探部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该区古潜山的勘探取得了新的突破.
歧口凹陷西斜坡(滩海)岩性圈闭成藏条件分析与目标研究
张绍辉 岳奎 李淑恩 池永红 王秀萍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歧口凹陷西斜坡东营组各层段发育大型岩性圈闭,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是滩海区重要的后备勘探战场.运用坡折带控砂理论,根据研究区具体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勘探程度,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技术识别砂体;唐东地区东营组利用全三维反演技术开展储层预测工作;白水头-驴东地区板0、板1油组利用属性技术开展砂体分布研究;歧口凹陷凹槽区利用地震地层学解释技术研究砂体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出4个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大型有利岩性圈闭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果.本次工作取得的多项地质新认识,可有效指导相似地质条件地区岩性圈闭研究.
文西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颜世永 李月 周瑶琪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西断裂带发育4条主控断层,控制着该区的构造格局,同时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断裂主要参数的计算,对断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活动性,加深了对该区构造的认识.文西断裂带东西两侧分别靠近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生油洼陷,为文西断裂带圈闭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油气来源研究表明,东濮凹陷构造运动时期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相匹配,成熟的油气可以通过活动的断层进入圈闭.
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古近系岩性油藏预测技术与应用
王祁军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古近系岩性油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边界断层在古近纪控制了大民屯凹陷西斜坡的形成,对体系域的空间展布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民屯凹陷古近纪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其中沉积层序SQ1生、储、盖配置关系好,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西斜坡沉积层序SQ1的低位体系域砂砾岩体是近年来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在层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预测砂砾岩体的空间分布,在勘探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同类岩性油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化录井参数开发及地质应用
唐友军 王锦生 瞿晓文 彭松良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化录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在评价生油岩生烃潜力和储集岩含油性方面具有快速、经济和有效的特点.本文在简要介绍其技术原理和分析流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参数的意义及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进展.
油藏工程
低流度油藏分类及开发特征研究
杨满平 任宝生 贾玉梅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流度油藏指流度低于30×10-3μm2/mPa·s的油藏.根据流度大小以及油藏在开发生产中表现出的特征,可将低流度油藏分为一般低流度油藏、特低流度油藏和超低流度油藏.对大港低流度油藏的研究表明,由于低流度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地层认识不清,因而开发特征复杂,表现为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和采收率低;注水效果差,油藏井距不适应;油井见水后含水迅速上升,产量则急剧下降.
丘陵油田特低渗透率弱挥发性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刘曰强 梁文发 王谦 阳兴华 陆熠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采用正方形五点法面积井网、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方式,注采井网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成40°夹角,利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该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2以上的注采比,注水系统压力为35 MPa等开发技术界限.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井网和注采关系,采取多种综合调控措施,控制微裂缝开启和含水上升速度,注水后81%油井见效,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70%左右,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的0.9倍以上,油藏以2%采油速度稳产6 a,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
普通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求解方法与应用
许家峰 程林松 李春兰 丁涌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微观尺度管流模型,结合普通稠油流变特征,提出了在考虑稠油流变性条件下微观启动压力梯度计算方法.对渤海渤中18块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粘度普通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平均渗透率关系,并绘制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图版.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给出了利用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极限泄油半径及合理井距的理论计算方法.
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与井网关系的新理论
窦宏恩 常毓文 于军 王小林 马银伟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评价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计算的3种经典模型,并推导出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最大加热半径计算公式,首次采用Buckley-Leverret方程计算了热水带的加热半径,其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符合较好.同时,首次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在多轮次加热过程中的一种新理论:在1~4周期蒸汽起到了扩大加热半径的作用,随着周期增多而加热前缘向外扩展作用减小,蒸汽主要起重复加热油层的作用.本文导出的新模型公式及提出的新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井距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稳态渗流解析解及产能分析
陈德民 杨龙 苏富林 宋立新 彭松良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有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理论及稳态渗流解析方程计算精度不高,不能完全满足油井生产的需要.在现有理论基础上,通过引入缝面表皮系数,给出了更为准确的圆形封闭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压力解析解,可以计算垂直裂缝井稳态产能,并且分析了壁面污染对稳态产能和裂缝压力降落的影响.通过实践检验,证明了本文解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温五区自喷流压下限地层压力保持研究
孙欣华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前苏联克雷诺夫的油气垂直管流中的上升理论公式计算了温五区块不同气油比下不同含水阶段自喷流压下限.研究表明地层压力应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防止由于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造成地层原油粘度急剧增加,防止油层中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导致油相渗透率降低、渗流阻力增大;地层压力保持越高,油相流动能力越强,采油指数值越大,采油井生产能力越强.结合渗流阻力分析所得结论、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规律、生产压差等对脱气半径的影响,以及,确定了保证温五区块不同气油比、不同含水阶段保持采油井自喷产液量达到10 m3/d所需的地层压力,为温五区油藏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油藏性质相近的油藏的开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枣1219断块表面活性剂驱数值模拟研究
赵丕兰 赵颖 梁雁滨 张杰 于娣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枣1219断块的采收率,开展了表面活性剂种类筛选研究,优选出适合该断块的表面活性剂.在室内实验研究、地质建模和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表面活性剂驱数值模拟研究,优选出最佳驱油方案,从而降低了现场试验的风险.
钻采工艺
马西深层低渗透油藏人工裂缝及重复压裂设计研究
季静 杨传勇 田秀霞 孟立新 魏玉红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现有资料选择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微地震波测试、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马西深层低渗透致密砂岩油层裂缝体系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深层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对马西深层油藏49口井、103井次的压裂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对低渗透油藏开发后期重复压裂井的选井、选层条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合理、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层组合套管强度分析与计算
周金应 李治平 杨帆 张世浩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大部分油田套管损坏的原因主要是岩盐层、膏岩层、泥岩层等由于蠕变产生的塑性流动而挤坏套管的.这些地层产生较大的非均匀载荷,目前主要是采用双层组合套管的设计思想来提高套管的强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蠕变率很高、局部异常高压地层或稠油油井,采用双层组合套管仍不能保证套管安全.本文采用3层组合套管来进一步提高套管强度,以满足特殊岩层套管强度的需求.
低渗透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
房育金 郭伟锋 张云杰 马鸿来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注水开发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但又各具特点.通过对鄯善油田套管损坏井的自身特点进行统计、归纳,深入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套管变形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了套管损坏井的预防及相应治理措施.
试验研究
聚合物驱窜流实验研究
李兆敏 张星 高国强 唐宏涛 崔洁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地层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形成优势流场,导致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沿优势流场窜流指进,降低了聚合物驱油效率,应用与地层孔隙相似的微观填砂模型,模拟地层非均质性进行聚合物驱窜流微观实验研究,通过微观动态图像处理系统对聚合物的窜流规律、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提高了采收率,但仍沿高渗透条带指进窜流,指进速度与地层系数密切相关,后续水驱中由于聚合物阻力效应,扩大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但低渗透地层的采收率仍然较低,提高低渗透地层的采收率是聚合物驱后开发重点.
特低渗储层润湿性评价新方法研究
林光荣 邵创国 王小林 张育雄 赵永宁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储层润湿性评价实验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特别是特低渗储层,分析了自吸法实验中计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计量方法,并对这种实验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的比对,发现该方法可行,简单实用,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实验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WC54井区CO2吞吐强化采油室内实验研究
庞进 孙雷 孙良田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WC54井区地质开发特征,在对目前油井地层流体进行相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CO2注入油藏流体膨胀实验,确定CO2吞吐的驱替机理;通过CO2吞吐长岩心驱替实验,确定CO2吞吐增产原油的程度和时效性,并与WC211井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原油物性和注气时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疏松砂岩气藏出砂机理与实验研究
朱华银 陈建军 胡勇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涩北气田储层岩石成岩性差,疏松易散,生产中存在出砂的问题,影响了气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室内系列岩心实验,分析储层岩石颗粒、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岩石力学性质,并进行系列的出砂物理模拟,研究出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岩石强度是决定储层是否出砂的决定性因素.因储层岩石颗粒细,泥质含量高,施工液体的侵入使井筒附近岩石膨胀极易破坏,造成大量出砂.
预交联凝胶封堵性实验研究
谢全 蒲万芬 刑杨梅 刘永兵 周小平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性研究了预交联凝胶颗粒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封堵性能.通过裂缝岩心流动实验,明确了颗粒的强度、韧性、颗粒粒径与裂缝宽度的匹配关系、颗粒的悬浮性、粘弹性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封堵效率的影响,提出运移临界压力梯度和破裂临界压力梯度的大小是颗粒使深部液流转向的重要因素.
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后续水驱方式优选
陆福刚 贾晓明 沈铁矛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欢喜岭油田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开发方案设计及要求,在4 a匀速高干度蒸汽驱后,逐渐转为纯热水驱或热水+添加剂复合驱,进一步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在正式转注之前,需对2种注入方式进行室内实验和对比分析,并优选适当的添加剂,以便为探索蒸汽驱合理的结束方式提供依据.室内实验表明,最终确定聚合物段塞驱替为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后续水驱的最佳方式.
其他
油水井措施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谢德铭 严海波 田义民 张显军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气藏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变差的情况,为提高油气井产量,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确定出了油水井措施效益分析时的各个参数的选定和取法,并建立了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为实施油水井进一步开发制定相应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声吹灰技术在以超稠油为燃料的热媒炉上的应用
景来祥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稠油燃料油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燃料,对吹灰系统要求很高,而采用声波吹灰系统可以起到常规除灰技术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有效保证了热媒炉的高效运行.该技术经辽河油田杜32块集中处理站近2 a的生产实践验证,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为今后类似工程除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英文摘要
2006, 13(4): 1.
摘要
(
)
PDF
(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