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当代沉积学研究进展、前瞻与思考
刘宝珺 韩作振 杨仁超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大地构造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事件沉积学、储层沉积学、资源沉积学、全球变化沉积与环境沉积学等方面总结了当代沉积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沉积学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中国沉积学长远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视基础工作、动力学分析、多学科交叉及开拓创新.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水技术回顾与展望
刚振宝 卫秀芬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大庆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注水措施面临的矛盾,论述了随着矛盾的转变,机械分层注水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对注入剖面调整的重要作用.封隔器由扩张式逐步发展为可洗井压缩式、免释放封隔器,提高了工艺的密封率和成功率;配水器由固定式配水器逐步发展为同心活动式配水器、偏心式配水器、偏心式恒流配水器、同心集成式配水器,偏心集成式恒流配水器,实现了不动管柱分层调配,降低了作业成本,缩小了卡距,降低了隔层厚度,增加了细分程度;水嘴投捞方式由动管柱投捞发展到钢丝投捞、智能投捞,提高了测试调配效率;分层注入工艺由单一的注入功能向注入、信息采集、测调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分析产量递减阶段分层注水技术面临的矛盾,指出"十一五"期间及以后注水技术应向地面方便重复调层的智能分注技术方向发展.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杨仁超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7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地动力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发生在地球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来揭示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成矿过程及其全部动力学过程的科学.作为当代地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在近10 a之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深部作用、热动力、动力学模拟、盆山耦合、盆地充填动力学、流体成矿动力学、成藏动力学及成煤动力学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认为沉积盆地动力学仍是今后地质学研究的前缘和热点,盆地动力学研究趋向于定量化、整体化、动态化和综合化,注重深部信息的获取和深部作用的研究.
油田水结垢预测研究综述
蒋伟 郑云萍 司先锋 张川东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在油气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温度、压力等外界环境变化及不相溶水的混合,致使油气田容易产生无机垢,严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在对油气田结垢机理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针对碳酸盐、硫酸盐垢及混合垢提出的基本原理、预测模型及适用范围,同时也指出了各种预测方法优缺点.最后,指出了结垢预测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地质勘探
水力压裂多裂缝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杜成良 姬长生 罗天雨 陈志军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某些复杂地层进行水力压裂施工时,常会遇到异常高压及脱砂现象,有时还会导致施工的失败,而多裂缝是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水力压裂的原理出发,采用机理剖析的方法,分析了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多裂缝的格局取决于小裂缝能否顺利连接,地应力状况对裂缝的连接与起裂方位有重大影响;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决定多裂缝起裂的重要因素;地层的倾斜与井眼斜度、起裂方位、射孔等对裂缝的连接起支配作用.搞清多裂缝的产生机理对水力压裂过程中预防多裂缝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泌阳凹陷新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储集性能
邵先杰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对泌阳凹陷新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沉积模式和油气储集性能的研究.研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是该区最好的油气储集体,其它微相依次为辫状河道、浊积岩、前缘席状砂和决口扇.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滚动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放磁技术在浅层气挖潜中的应用
闵忠顺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中子伽马测井和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分析了储层孔隙中含不同流体时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利用老井新旧中子伽马测井和中子寿命测井资料的差异,对浅层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辽河盆地具备形成浅层气的优越条件,发现了多个有认识价值的勘探目标;形成了一套浅层气滚动勘探的综合技术,为辽河油田天然气产能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浅层气的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大庆西部外围地区油藏评价实践
赵建军 潘坚 孙加华 云海富 许秀才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赵建军(中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3) 潘坚(中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3) 孙加华(中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3) 云海富(中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3) 许秀才(中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3)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高精度层序格架研究
宋小勇 林畅松 阳孝法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十分发育,主要是一套砂泥岩的薄互层,横向变化快,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和描述,用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难以预测砂体的分布趋势.本文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重点对沙四上亚段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了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水进面(四级层序界面),建立了洼陷内沙四上亚段的四级层序格架,在四级层序格架基础上进行了沉积体系分析,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洼陷内隐蔽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北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曹敬涛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高北地区油藏地质特征精细研究的基础上,从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的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高北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控于含油砂体,含油砂体的油气分布又受控于烃源岩分布,高部位局部圈闭与有利沉积相带的有机配置才能使油气富集成藏,最终形成具有工业油流的含油区块.
敖古拉断裂带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付广 周海超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6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敖古拉断裂带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特征及断移地层岩性特征,预测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据此对敖古拉断裂带在主要目的层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一、二段内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一、二段内对油气均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通过对敖古拉断裂带与齐家-古龙凹陷源岩及油气藏分布关系的研究认为,敖古拉断裂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对齐家-古龙凹陷西运油气的遮挡作用,使油气在断裂带东侧聚集成藏;对齐家-古龙凹陷西运油气的转向和汇聚作用,使断裂带以西的油气呈线状分布.
标准测井在砾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七区砾岩储层为例
李亮 宋子齐 唐长久 邓德亭 陈鲲鹏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综合测井资料有限,在砾岩储层精细描述中,利用标准测井资料分析计算了砾岩储层物性的参数变化,利用标准测井视电阻率和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储层岩性图版及电性标准,利用孔隙度分析资料和综合测井资料标定了标准测井自然电位减小系数及视电阻率值刻度,建立了区块标准测井储层评价及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分析模型.而且标准测井分析模型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均在储层描述工作允许范围内,从而解决了在缺乏综合测井资料时无法进行储层精细描述及参数标定的问题.
开鲁盆地油井资料复查及铀成矿远景评价
田时丰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外围油井主要集中在开鲁盆地,该盆地既是一个含油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富铀盆地.通过对先期完成的地质资料及石油钻井放射性异常资料的复查,进一步阐述了开鲁地区得天独厚的铀成矿条件,预测了辽河外围盆地的铀成矿远景区,并对铀成矿条件做了初步研究,确定了铀成矿有利区带.本次研究成果对辽河铀矿的区域找矿、优选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庄油田孔隙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马朋善 严海波 曾忠玉 方赟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石薄片观察,运用综合地质研究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刘庄油田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碳酸盐含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刘庄油田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孔隙发育程度及其物理特征直接影响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藏的质量.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是孔隙发育的先决条件,成岩作用直接影响储层物性的好坏.在成岩过程中,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可使孔隙度进一步增大,压实以及压溶作用则使储层孔隙性能变差.通过研究搞清了刘庄油田储层孔隙发育的规律,对该油田的开发部署具有借鉴意义.
油藏工程
裂缝性底水油藏含水率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吕爱民 姚军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部分打开底水油藏内的流动视为上部平面径向流动和下部垂直单向流动的组合,利用上部的平面流动确定地层内压力分布的差异,而在下部流动中考虑地层内的压力差异和重力作用,导出了部分打开裂缝性底水油藏的水相分流量方程,可准确描述不同生产压差下的含水变化规律.水相分流量方程结合无因次采油(液)指数便可对油藏的产量变化规律进行预测.该理论的建立为底水油藏开发中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低渗透气藏压裂井产能分析
何应付 徐联玉 吕万一 杨正明 郝明强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低渗透气藏渗透率随拟压力呈指数函数规律的基础,考虑拟启动压力梯度存在的影响,根据扰动椭圆概念和等价发展矩形思想,研究了垂直裂缝井的产能计算方法,绘制并分析了产能理论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模数、拟启动压力梯度以及裂缝的长度均对压裂井产能产生影响.渗透率模数和拟启动压力梯度越大,裂缝越短,气井产能越小.
胜坨油田浅层稠油难动用储量开发实践与认识
郭龙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坨油田东营组油藏存在油稠、产能低、出砂严重等问题,在开发工艺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针对开发过程中不同单元的原油性质、储层物性,储层展布特征以及能量状况、油井见水规律等方面的差异,开展了依靠天然能量开发、注水、注氮气泡沫、注蒸汽吞吐等开发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些有效开发此类难动用储量的经验和认识.
低渗透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研究
冉立 张烈辉 周明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得到油藏平均含水率,从而拟合出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该方法是一种通过生产数据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新方法,不仅可以得到相对渗透率值,还可以得到相对渗透率比值.从计算结果分析可知,该方法结果较为合理,具有很强的矿场实用性.
凝析油膜的存在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分析
万怡妏 李治平 苏福林 刘方玉 蔡山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推导了凝析油膜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气体稳定渗流力学理论,建立存在油膜情况下的气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将之运用到实际井的生产资料上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凝析液析出后附着在孔隙表面上形成油膜,油膜的厚度不同对气井产能也有不同的影响.此项研究对正确认识凝析气井的产能变化提供了依据,也对正确指导凝析气井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卡因迪克油田挥发性油藏流体特征分析
妥宏 甄亚丽 李遇江 刘伟洲 王熠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卡因迪克油田挥发性油藏为例,对该油藏的矿场特征和实验室测试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比例中间烃组分(相对于普通黑油组成)及不同的分离环境条件是形成该油藏独特的矿场和PVT测试特征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目前的挥发性油藏实验检测方法获取的油藏流体参数(体积系数、气油比等)不能准确反映油藏流体在矿场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性质和特征,需要对实验和检测方法进行改进.
碳酸盐岩分形油气藏渗流数学模型分析
张锦良 张烈辉 曾玉强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分形理论来描述具有分形特性的碳酸岩油气藏,以Warren-Root模型为基础,考虑压力对具有分形特征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建立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气藏渗流数学模型.利用压力曲线、参数对压力的影响率,分析部分参数对压力的影响.渗流数学模型在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藏中具有独特的应用意义.
钻采工艺
低渗透油田压裂增产措施中一氧化碳生成机理研究
秦文龙 肖曾利 宋向华 蒲春生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对低渗透油田压裂增产过程中一氧化碳气体生成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高能气体压裂配方本身及高能气体压裂产生的高温气体与伴生气或原油发生二次化学反应是产生一氧化碳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因素,同时给出了生成机理.此项研究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合理开发同类油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级智控分层测试找水技术研究
王桂杰 陈保钢 邱衍辉 刘涛 顾树人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级智控分层测试找水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井剩余油挖潜的一种实用新技术,通过电子控制元件强制井下测试找水开关的开启或关闭,监测各产液层的生产情况,再对各产液层的产出流体进行化验分析,确定出各产层的潜力.1次作业施工可最多进行5层测试找水,测试结果和所分层段对应,消除了层间干扰,测试找水结果直观、准确,为堵水提供可靠的依据.单井的测试生产时间一般为28~35 d.近几年在茨榆坨油田高含水区块进行推广应用,见到了显著的增油效果,提供了大量的准确的测试资料.
中曲率水平井入靶设计与控制技术
任志杰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入靶精度体现了造斜段的轨迹控制水平,也是水平段钻遇油层的前期保证.通过总结辽河油田近几年完成的数十口水平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对水平井入靶设计和施工中着陆点的控制提出了若干原则和方法,对于不同类型水平井的入靶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薄层疏松砂岩油藏防砂技术改进
刘振华 杨元亮 董坚龙 宋文芳 杨胜利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一次性高压充填机械防砂技术在薄层疏松砂岩油藏防砂成功率低的现状,在充填铑工具、施工工艺等方面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并对部分层间差异大的新井采取分次射孔、分次充填防砂技术.通过改进,克服了原来一次性高压充填机械防砂技术有效期短的缺点,有效提高了一次性防砂成功率.现场应用表明,这一技术改进是成功可靠的.
区分射孔孔眼和邻近井筒摩阻的方法及应用
卢宗平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常规的摩阻计算方法,结合目前油田压裂现状,在压裂施工时进行停泵和几个排量改变,求取相应参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分射孔孔眼和邻近井筒摩阻的方法.并用计算结果推断摩阻产生的原因,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试验研究
高凝原油管道输送蜡沉积规律实验研究
王志华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凝原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管壁结蜡等问题,通过室内建立的小型管流结蜡环道实验装置,模拟输油管道运行中某一管段的蜡沉积情况,研究了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考察了蜡的沉积规律受温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的结蜡量,并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从微观角度分析测试了蜡沉积物的特性,进而探讨了结蜡机理和影响管壁结蜡的因素.
临盘油田储层敏感性评价
徐保庆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模拟地层水对岩心的驱替实验,对临盘油田临95断块储层的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碱敏性以及酸敏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无速敏反应,中等偏强水敏,存在一定的盐敏效应,临界矿化度为60 000 mg/L,无碱敏现象.
其他
DEA评价方法在超稠油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探讨
张广杰 郭福军 许艳 蹇晓峰 张显军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稠油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影响油井效益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对油井的评价就要评价各类有限资源投入的利用效果,查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及其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寻求有效利用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途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使用DEA模型可对单井效益进行评价,对单井效益进行排队,对规模效益进行分类,对生产各投入因素进行投影分析,研究弱DEA、非DEA有效的原因,寻求对油井优化成本、提高效益的改进方案.
微波对稠油作用机理的数学模型研究
张华 冯兵 董凤娟 蒋华义 魏爱军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微波加热稠油达到降粘的目的是稠油降粘方法的一种新思路.本文利用电磁学和传热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从拟合稠油中胶团介质损耗和换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出发,建立并求解了微波加热稠油的微观电磁模型和热学模型.求解的结果表明,微波加热稠油过程中,存在着"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的2方面作用,"非热效应"造成稠油内部局部高温,使稠油在未达到热裂解温度时内部即发生了分子链的断裂,从而达到降粘的目的.
英文摘要
2006, 13(5): 1.
摘要
(
)
PDF
(6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