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
曾玉强 刘蜀知 王琴 任勇 鲁小会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5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技术,目前仍在委内瑞拉、美国和加拿大广泛应用.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蒸汽吞吐采油原理和开采特征,热力模型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蒸汽吞吐在稠油开发中仍然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采油原理复杂,是一项复杂、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进入开采中后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改善吞吐效果并适时地转入合理的二次热采方式.
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胡书勇 张烈辉 罗建新 罗国仕 何进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5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储层渗透率增大,孔喉半径增大,易在储层中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即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大孔道成为注入水渗流的优势通道,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很难提高.注入水沿大孔道中的低效或无效循环使储层中的其它部位很难受效,严重影响驱油效率,致使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差异明显.因此,砂岩油藏大孔道对储层渗透率及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油层大孔道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对大孔道的形成机理、识别技术与描述技术等研究作了综述,提出了今后油层大孔道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对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田的重要意义.
地质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堡子湾地区长4+5油层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
雷燕平 周树青 杨芳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4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堡子湾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储集岩为细粒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颗粒呈次棱角状,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好;经历了压实、胶结、压溶和溶解等一系列成岩作用;储集岩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压汞分析、孔隙组合分析,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认为,长4+5储层可分为4类,研究区以Ⅱ、Ⅲ类(中等-差)储层为主.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郭毅 白海琴 王峰 杨利生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地层不整合的成因、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的意义、油气成藏模式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对油气运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在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已发现的不整合油藏的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区不整合油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对下步在该区开展不整合油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富集条件
司学强 张金亮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4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构造、沉积体系、储层成岩作用、储集性能、烃源岩发育特征及输导体系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过程中砂体受到大气和水的淋滤作用,从而促使了次生孔隙的大量发育,改善了砂体的储集性能;博兴洼陷生成的油气通过高青断裂带附近的输导体系向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运移并聚集成藏.该研究为高青油田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机建模在克拉玛依油田砾岩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宋子齐 唐长久 林树文 孙建华 邓德亭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拉玛依组砾岩储层非均质建模中,储层描述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特点,利用井点内外信息随机性概念,通盘处理测井数据、地震数据和岩心数据,合理整合多方面信息,以减少储层描述中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解释、测井数据、岩心分析、生产动态等已知信息进行建模,优选出更加符合油田实际生产状态的非均质砾岩储层地质模型,分析了有利沉积微相带主槽控制的油气储层特征及其规模和范围,为该区砾岩油藏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透镜状砂岩体阶段式充注机理研究
闫长辉 陈青 张善文 荣启宏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探讨透镜状砂岩体阶段式充注机理,文章提出了借助于油藏开发中常用的毛管压力曲线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从毛管压力曲线用途及曲线方法本身特点出发,对透镜状砂岩体阶段式充注机理以及与孔喉结构的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溶洞介质的压缩系数计算公式
李传亮 张学磊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的有关理论,推导出了溶洞介质的压缩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公式显示,溶洞介质的压缩系数随溶洞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基质硬度的增大而减小.计算结果还表明,中等硬度的岩石溶洞的压缩系数都很小,油藏工程计算中可将其忽略.
辽河西部凹陷砂岩碳酸盐含量与孔隙度关系分析
聂海宽 薛会 徐波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辽河西部凹陷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砂岩孔隙度的变化关系研究指出: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砂岩孔隙度呈现5种相关关系,即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不相关关系和杂乱相关关系,并探讨了不同相关关系的分布,其中二次函数相关关系是研究区发育最多的一种.并且这5种相关关系和层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越是靠下的层位溶解作用相对越强、越复杂,碳酸盐岩含量和砂岩孔隙度关系也就越复杂,不相关关系主要分布在东营组和沙一段,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主要分布在沙一段和沙二段,负相关关系主要分布在沙三段,杂乱相关关系主要分布在沙四段.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5种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构造演化、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
苏10区块气层识别技术及勘探开发潜力分析
李文权 王瑞华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苏10区块气藏构造、储层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基础上,针对区块气藏特征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含气指数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该块气藏评价标准,并在苏10块地质特征和气藏评价基础上进行了勘探开发潜力分析,对区块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分析
窦欣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西部凹陷鸳鸯沟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而搞清储层分布规律是预测油藏的关键.本文联合应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三维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及油气检测技术,对该区储层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合储层预测结果,成功部署了锦310井,对西部凹陷及其它地区同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油藏工程
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
刘晓旭 胡勇 朱斌 李宁 冯曦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规律以及产生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实质性原因,运用分子动力学、热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相关知识,基于滑脱效应和阈压效应两方面分析了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认为,气体滑脱效应是毛细管壁处气体分子滑流和毛细管内部气体分子扩散的综合效应,是浓度场和压力场作用叠加的结果.
低渗压裂气井合理产量确定方法研究
万怡妏 李治平 周龙军 张彩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存在大量的低渗透气田,由于自然产能低,需要进行压裂后才能生产.如果压裂后配产不合理,将导致出砂、裂缝闭合、气井出水等不利情况.为此,根据低渗透气藏需要进行压裂生产的特点,运用质点动力学的方法,建立裂缝中存在压裂砂情况下的临界气流速度公式.研究了保持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最大生产产量的确定方法,为矿场的合理生产奠定基础.
稠油拐点温度测算方法研究
夏洪权 李辉 刘翎 周杰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拐点温度是稠油开采的重要参数.在稠油流变特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性能实验分析,并根据稠油的粘温关系曲线,利用数学方法提出了稠油拐点温度的测算方法,其计算结果符合率较高,可应用于稠油生产中.
榆林气田气井废弃条件的确定
李天才 郝玉鸿 殷树根 许世军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榆林气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气田,要准确计算其采收率和可采储量,必需确定气井的废弃条件.传统方法对气井的废弃地层压力进行计算时,由于忽视了开发过程中产能方程的变化,造成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根据气井废弃地层压力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考虑了对气井产能方程影响较大的参数的变化,结合榆林气田气井矿场实际,推导出了适合榆林气田计算气井任意时刻二项式方程系数的公式,进而得到气井废弃时的稳定二项式方程.根据垂直管流法计算得到废弃井底流压,从而得到可靠的气井废弃地层压力,再结合经济评价即可确定气井的废弃产量.实例计算表明,新方法实用、有效,更切合气田实际.
应用地应力模拟技术研究断块区剩余油分布
殷茵 黄伟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6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力场数值模拟不仅能够重塑出不同阶段地应力场,而且还可以定量-半定量地预测破裂的发生、裂缝的方向和密度,进一步探讨时间和空间上油气运移的规律,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以大庆萨北开发区北二西断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了流体运移势场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流体运移与构造应力的关系、裂缝形成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为油田注采系统的设计、部署和油田开发及措施调整提供了依据.
稠油油藏水平井极限井距的确定方法
陆程 王晓冬 罗万静 王兴明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特点,利用等值渗流阻力法给出了较简洁的水平井产能公式.利用该产能公式可以确定水平井的极限技术井距,为具有Bingham流体流变性的稠油油藏部署开发井网提供了参考.
动态分析法确定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井距
杨小平 唐军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经济合理井距和技术极限井距.现场可进行几种不同井距下的注采试验,然后根据各种井距下采油井的动态情况来定性判断低渗透砂岩油藏技术极限井距.如果技术极限井距大于或等于经济合理井距,则该井距就是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井距,油藏工程方案就可据此部署井网.如果技术极限井距小于经济合理井距,则该油藏必须经改造后才能进行开发.
钻采工艺
空心抽油杆掺热污水稠油开采工艺技术
刘天江 行登恺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空心抽油杆向井下掺入热污水,充分发挥原油脱出水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对稠油加温、稀释、湿润,然后由抽油泵举升到地面.采用能实现空心杆电加热、泵上掺热污水、泵下掺热污水、泵下热水循环泵上掺入、泵下配置加重杆、井筒化学降粘等多功能综合管柱,适应各种不同生产要求,根据油层条件,选取一种或多种组合、配套.进行热力计算,按照油层供油能力和油品性质,提出掺污水的流量和温度,由计算的有效加热深度,确定掺污水的位置及合理的工作制度.试验井的抽油机冲次由原来的0.5次/min,提高到1.5次/min,产量提高5~7t/d.生产试验证明,该工艺技术装置简单,结构紧凑合理,施工方便,操作简单,降低能耗.对于有一定供液能力的稠油区块,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小泵深抽技术在低渗油藏中的应用研究
李书应 顾文忠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泵深抽技术是通过增大生产压差来提高油井产液量,达到稳产增产,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结合草舍油田低渗油藏开发中小泵深抽技术的应用情况,研究了小泵深抽的适用条件,建立了确定小泵深抽技术的泵径和泵挂深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应用效果评价,证明了小泵深抽技术在低渗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双筒式小直径抽油泵深抽采油技术
吴非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曙光油田老区稀油油层埋藏深,产能低,应用普通泵加深泵挂进行深抽实际效果不好.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设计新型双筒式小直径抽油泵,进行了深抽采油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也进一步完善了深井配套工艺.
垦东12块油藏采油方式优选及工艺研究
刘锦 李剑平 赵鹊桥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滩油田垦东12油藏为浅海油田,油井为水平井及定向井,油稠.为研究和优化设计该区块油井机采方式及其工艺,根据油藏特点系统论证了各种采油方式对该油藏的适应性,优选出电潜泵生产是唯一可行的机采方式.针对稠油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泵下掺降粘剂是该油藏最经济、有效、易于实施的降粘工艺,实验选择降粘剂为SB-2.进而对该油藏各井电泵生产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设计.生产动态预测结果表明,该油藏油井采用电潜泵生产并辅助以降粘剂降粘、泵下掺液量12~17m3/d的条件可满足油井配产要求.
试验研究
王庄油田粘土矿物转化对储层的影响
孟小海 时佃海 张保卫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庄油田是水敏性稠油油藏的典型代表,其水敏性在热采过程中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方式的选择.针对这一问题,从直接影响水敏性变化的储层粘土矿物入手,在模拟地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室内高温高压静态和动态物模实验,并结合X衍射、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粒度检测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粘土矿物在100~300℃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找到水敏性的变化规律,进而从机理上解释了渗透率的变化原因,为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制定提供室内研究依据.
超稠油-水乳状液形成能量原理实验研究
刘双琪 蒋利平 杨胜来 成涛 梁文锋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稠油热采过程中,地层及井筒中均可能导致乳状液的产生,而乳状液的性质必将影响流体流动及生产过程,因此研究乳状液形成的能量原理尤为重要.室内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水乳状液形成的能量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能量是超稠油-水乳状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低温下超稠油很难形成乳状液,含水率过高也很难形成乳状液.该成果可为制定合理的开采工艺、破乳方法等提供参考.
关于易挥发原油物性实验分析标准的几点讨论
妥宏 吕道平 汤勇 李遇江 刘伟洲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卡因迪克油田多个易挥发性油藏流体样品的PVT相态实验的测试研究认为,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435-2000<易挥发原油物性分析方法>中对易挥发原油的实验测试方法和物性计算方法存在不适应性,其中挥发性油藏原始地层流体中的重质含量计算、饱和压力的确定、单次闪蒸实验以及定容衰竭实验等内容和方法值得商榷,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法.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易挥发性原油流体的相态特征,有效地指导该类特殊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乳化剂对超稠油四组分乳化性能的影响
李美蓉 娄来勇 庄岩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乳状液透光率和界面张力考察胜利油田罗家超稠油极性四组分质量分数为2%的甲苯模型油加OP乳化剂前后与地层水、碱水的乳化性能,发现乳化剂对四组分都起到了强烈的乳化促进作用.加200 mg/L OP乳化剂后,四组分模型油透光率变化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沥青质>芳香分>胶质≈饱和分;与地层水的界面张力降幅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饱和分≈胶质>芳香分>沥青质;与碱水的界面张力降幅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沥青质>饱和分≈胶质>芳香分.OP乳化剂使W/O型乳状液转变为O/W型,提高了稠油乳化程度,便于稠油的化学乳化开采和输送.
其他
油气藏等值线图跟踪和填充算法
王家华 黄本宇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多边形的等值线跟踪和填充的算法.该算法将等值线的追踪和填充同时进行.算法基本思想是:先对矩形网格4个顶点值按照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分类,然后把矩形网格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网格,最后在三角形网格内完成等值线的追踪和填充.研究实例表明,该算法在油藏描述可视化中有很好的显示与应用效果.
一种提高油田注汽锅炉热效率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廖洪波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注汽锅炉热效率普遍偏低,排烟热损失是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排烟热损失决定于排烟温度和排烟量.国内目前对锅炉设备的改造技术多局限于减少锅炉的排烟量上.本文论述了将冷凝技术应用在加热炉上来降低排烟温度,回收利用烟气中水蒸汽的汽化潜热,从而达到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电液比例节流井控系统的动态分析
王德玉 李才良 王启颜 谢娟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液比例节流井控系统不仅可用于一般钻井溢流压井,也可用于欠平衡钻井井口回压控制.本文阐述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研究建立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用频率特性博德图分析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及快速性,并计算了系统的稳态精度,为确定系统的控制算法和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英文摘要
2006, 13(6): 1.
摘要
(
)
PDF
(6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