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辽河油区40年勘探开发回顾与展望
张方礼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6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地总结了辽河油田勘探开发历程,并对2000年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认识进行阐述,归纳了40a来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上形成的主导技术,在此基础上,指明了辽河油区下步勘探开发的潜力所在,以利于指导辽河油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兴隆台古潜山带勘探实践及地质意义
李晓光 刘宝鸿 余成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隆台古潜山油藏是辽河油田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藏.长期以来,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古潜山带的勘探进程.近年来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开展了4000 m以下深层古潜山、巨厚隔层下古潜山以及古潜山深部的勘探,并取得了认识上的突破.突破了以往变质岩古潜山风化壳含油的观念,取得了古潜山内幕深部可以成藏的认识;古潜山储层受埋深成岩作用影响较小,深层古潜山仍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供油窗口的存在是古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巨厚隔层下古潜山可以成藏,建立了古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成藏模式.此次研究对于拓展勘探领域和空间,丰富石油地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张文坡 郭平 高艳 刘文霞 张淑梅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6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盆地构造复杂、地震勘探成像困难的问题,通过对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中的叠前偏移预处理和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系列的研究,提高了地质资料品质和最终的地震成像质量.将该成果推广应用到辽河油区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该研究的成功不仅提高了辽河油田地震勘探的技术水平,对国内地震成像技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坡洼过渡地区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齐家-鸳鸯沟地区为例
李晓光 陈振岩 余成 回雪峰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5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坡洼过渡地区是已往勘探常被忽略的构造带,但却是岩性油藏形成的有利场所.由于勘探形势的发展以及辽河油田公司各级领导对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高度重视,使得坡洼过渡地区岩性油藏勘探工作逐步得以深入,并不断取得新的勘探突破,对储量的贡献也逐步增大.本文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齐家-鸳鸯沟地区为例,总结了坡洼过渡带岩性油藏的勘探成果,明确了下步勘探潜力,为勘探其他具有相似成藏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
辽河油区油气资源潜力及重点区带选择
单俊峰 高险峰 李玉金 李云松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资源潜力是盆地勘探的基础,正确认识盆地的资源潜力对下一步坚定勘探至关重要.运用多种方法对辽河油田剩余资源潜力及近期待探明储量进行了预测,并从勘探程度和勘探方向分析入手,对各个区带进行了深入评价和优选,明确了近期辽河油区的7个重点勘探区带,并对各重点区带的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勘探目标进行了论证分析,为近期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南海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李金有 郑丽辉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现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构造、沉积储层、烃源岩特征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研究,认为南海海域各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沉积演化,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了冲积扇相、河湖相、滨岸沼泽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沉积体系,区域上存在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基岩潜山、渐新统砂岩、中新统生物礁3套储层,区域盖层为上新统和更新统浅海-半深海相泥岩.本文对中石油南海探区相关的曾母、北康、南薇西、中建南和琼东南5个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
大民屯凹陷元古界分布与储层预测方法
郭彦民 李晓光 顾国忠 张瑞斌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7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民屯凹陷元古界白云岩、石英岩为古潜山最佳储集岩性,因而元古界分布研究在古潜山勘探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古界为海相沉积,现今分布主要受印支运动褶曲、抬升、剥蚀作用和燕山运动压扭性左旋断裂活动的影响,是多期构造活动及后期多次改造后残留的地层,主要分布于大民屯凹陷西北部.通过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综合对比,结合岩心资料开展大民屯元古界内幕结构研究表明,大民屯凹陷主要发育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的18个小层,宏观上为近东西向的紧密向斜结构.元古界岩性识别主要通过放射性测井系列交会的方法,进而通过深浅侧向电阻率和三孔隙度交会及成像测井系列判别有效储层和裂缝发育段;以储层特征重构为基础,通过地质统计、多属性变换和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开展伽马和深、浅侧向电阻率多属性测井模拟反演,能够有效地预测元古界的岩性和裂缝发育段的宏观分布.
陆家堡凹陷油藏分布规律探讨
雷安贵 王贵迎 方炳钟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5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陆家堡凹陷油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已知油藏类型及分布的分析认为:生油区、生储配置关系、储集物性、沉积相带和二级构造带控制了油藏的形成和展布,其中围绕生油洼陷的油藏含油最丰富;夹持或嵌入主要生油层中,储层发育、储集物性又相对较好的九佛堂组上段是主要含油层段;近岸水下扇的扇中和扇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相带:凹陷的陡坡带以构造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岩性及储层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深陷带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油藏.该结果为陆家堡凹陷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沉积体系特征及展布
王丹 陈永成 潘克 于兰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沙四段层序格架,划分体系域,明确沙四段沉积体系特征及展布.阐明了沙四时期凹陷西侧为主要物源供给区,发育4个主要物源,形成了沈257、沈225、沈267、沈278等扇三角洲砂体.指出了沙四段主要为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水进体系域发育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平面上分布在凹陷的西部斜坡带,浊积扇则分布在湖盆中心.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
葵东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
张凤莲 邹丙方 吴兴录 郑云生 吴冬梅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5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滩海葵东构造带钻探程度低、断裂发育、断裂组合关系复杂、储层变化大、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等地质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有利地质条件和成藏特点,提出"多期成藏、多层次含油、环洼带状分布"的成藏规律.研究认为,燕南断层为本区的主要油源断层;构造是控制该区油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断块油气富集程度和含油气层位存在较大差异;岩相变化影响断层侧向封堵性,同时影响油气富集程度.以新的地质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取得良好勘探效果,并进一步初步确定葵东构造带的3个局部构造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深入勘探的重要目标.
复杂构造地震资料成像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郭平 宋宏文 高树生 柳世光 高艳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介质速度横向变化快和信噪比低的特点,开展了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炮域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共反射面元(CRS)技术研究.并将这2项新技术应用于辽河断陷复杂构造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为辽河油田小断块、微幅度复杂构造和深层、凹陷两侧油气勘探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深海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实践
宁日亮 高树生 柳世光 张淑梅 李智杰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7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琼东南深海地震资料为例,在深入分析深海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对深海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智能面元均化、有源干扰去除、深海多次波去除、按水深切除及深水资料成像等多项处理技术,形成了深海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系列.将深海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后,信噪比和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今后深海地震资料处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辽河滩海西部三维地震资料大规模连片处理技术研究
高源 刘文霞 王艳华 韩敏 陈兆塾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滩海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年度不同、资料品质差异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深刻认识原始资料基础上,在辽河滩海西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运用了海底涌浪噪音衰减、聚束滤波多次波去除、自适应多次波衰减、连片拼接、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技术,成功解决了以往小面积采集处理造成的边界效应问题,提高了成像精度,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储备.
大规模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存储技术
张国俊 付正秀 孙凯 王艳华 郑利和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大规模PC集群已取代传统并行机成为地震资料处理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针对PC集群存储的I/O瓶颈问题,对近年来在PC集群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常用的存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辽河新扩充的PC集群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采用具有全局共享文件系统SAN、高速磁盘阵列及条带化文件系统等技术,较好地解决了PC集群中容易产生的I/O瓶颈,为叠前处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计算环境.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白垩纪火山岩特征
宋柏荣 边少之 王仁厚 王艳芳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全区综合录井资料的统计、大量的岩心观察,并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图像分析、岩石化学分析、同位素年龄测定、包裹体温度测定等10余种方法,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白垩纪火山岩分布、岩石类型、岩石系列、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白垩纪火山岩以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局部发育基性熔岩;中酸性火山岩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形成于挤压造山环境,储集性能较好,而白垩纪基性熔岩以碱性系列为主,形成于裂谷环境,储集性能较差.火山岩相关特征的明确对于本区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中段古潜山地质时代新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王仁厚 魏喜 石墩久 崔向东 宋柏荣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5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多门类微体古生物手段结合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等资科,重新确定研究区内古潜山顶层地质时代主要为中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新元古代地层在古潜山顶面仅局部出露.这一成果改变了30多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质时代全部归属中新元古代的传统认识,为重新建立本研究区地层序列、认识本研究区古潜山内幕构造特征、储层分布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油藏工程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张方礼 张丽萍 鲍君刚 张晖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国外超稠油开发方式进行调研,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辽河油区超稠油油藏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可行性及油藏工程研究,确定了在杜84块馆陶组开展4个井组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试验.通过2 a的现场应用,馆陶油层SAGD试验获得成功,目前处在蒸汽腔扩展阶段,井组日产油较蒸汽吞吐阶段上升了72 t,预测SAGD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7%.SAGD技术已成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重要开发方式,可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边底水控制技术研究
张吉昌 张鹰 蒋有伟 王中元 李培武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对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针对不同油藏控制边底水的有效技术.开发过程中,在利用边底水能量的同时,延长了油井的见水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浅层气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闵忠顺 潘洪灏 马全华 赵爱婷 左悦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红星地区为例,对浅层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辽河盆地具备形成浅层气的优越条件.通过浅层气识别标准以及识别图版的建立,可以准确识别气层.应用浅层气挖潜技术发现新气层井48口,累计增加天然气产量4.0×108 m3,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同时,发现了多个有认识价值的勘探目标,为辽河油区天然气的产能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研究形成了一套浅层气滚动勘探的综合技术,对浅层气的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用粘温模型计算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技术可采储量
于军 郑宏英 黄祥光 陈淑凤 王飞宇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制定的标准粘温关系曲线,建立蒸汽吞吐阶段累计注汽量与累计产油量之间的粘温模型.采用迭代法,通过数学推导,得到已开发超稠油油藏的技术可采储量.该模型为同类型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完善了辽河油区稠油油藏技术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系列.
应用区块品位综合评价辽河油区未开发储量
姜广义 曾宪红 汤志 董良 卢海滨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未开发储量零散,静、动态资料不全,储量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储层物性差、油藏埋藏深、油井产能低等问题,运用区块品位综合评价法,确定权衡区块品位的评价因子,并用比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最终确定未开发储量品位并排序,优选品位较高区块作为下步开发的重点,指导辽河油区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和有序开发.
欢北杜家台低渗透油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姚为英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高欢北杜家台油层开发效果,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对欢北杜家台油层60个四级断块进行了分类评价和潜力分析,对全区目的层段地层、构造、沉积微相、油层分布特征及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优选潜力断块区,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进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提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对策,对同类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辽河油田开发静态数据库系统建设
张超环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应用这些资料,提高勘探开发生产的工作效率,进行了开发静态数据库系统建设.对勘探开发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论述了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数据管理系统和浏览查询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与具体实现的技术框架,以及整个应用系统的体系架构.最后详细阐述了在开发静态数据库系统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几项关键技术和系统安全策略.
沈625块裂缝型低潜山油藏注水开发主要做法及效果评价
龚姚进 梁光迅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625块潜山油藏具有双重介质的复杂特点,开发中暴露出多种矛盾,通过注水可行性分析以及注水参数优化设计,给出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并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其中,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方式的应用对于新型注水开发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后效果明显,可为同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双重介质油藏物模实验技术及渗流特征研究
王西江 刘其成 王恩辉 孙立伟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双重介质油藏物模试验技术的复杂、特殊性,进行了双重介质物模的制备、相似准数的选择及三维岩块渗吸、周期注水试验等一系列物模基础试验技术的研制攻关,并对辽河油区各类岩性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分析,初步确定了渗流特性指标,为双重介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方式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基础参数.
低渗油藏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
张艳娟 郝艳秋 于涛 刘宝良
2007, 14(2): 1.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针对辽河油区低渗、稠油区块奈1决岩心及流体特点,进行室内水驱油实验研究,测试结果与现场其他方法测试结果相差很大,表明高、中渗岩心的水驱油实验方法对低渗岩心不适用,同时总结出了适宜低渗油藏驱油实验的饱和油方法,保证了低渗岩心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的合理性,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