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专家论坛
    加强精细研究优质高效快速开发月东油田
    马玉龙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月东油田是一个近期准备投入规模开发的海上稠油油田,通过近几年的钻探和测试,对于该油田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明确了开发指导思想,深入地质特征研究,充分认识原油的分布规律,进行潜力分析研究,优化了油井防砂工艺参数,并且充分利用月东人工岛积极开展各项开发试验研究,力求以扎实的基础实现该油田优质、快速、高效开发
    综述
    CO2成因与成藏研究综述
    连承波  钟建华  渠芳  张军涛  杨玉芳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6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纯度的CO2气藏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同时也有很重要的地质意义,CO2地质问题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CO2的成因可以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类,有机成因的CO2是有机质在不同的地球化学作用中形成的,无机成因的CO2是无机矿物或元素在有关化学作用中形成的.CO2成因的判别主要是根据天然气中稀有气体丰度及同位素比值等地球化学方法并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来探讨.CO2与烃类气体相比,其运移和聚集规律有其相似的方面,但由于CO2固有的物理化学特征和一些特殊的形成过程,导致CO2与烃类气体的运聚成藏有所不同.本文对CO2的成因和地球化学指标、运聚成藏特征及CO2气藏勘探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软计算方法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综述
    杜美华  程国建  欧阳雄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述了软计算方法在油藏描述中的地位及作用,重点介绍了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遗传算法等软计算方法在油藏描述中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研究表明,软计算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必将成为解决油藏描述问题的有力工具.最后指出了油藏描述中软计算方法的研究方向
    离子液体研究进展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范洪富  李忠宝  王达  张闯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了离子液体的分类、合成方法及其主要的物化特性,重点介绍了离子液体在石油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催化和溶解双重作用,使其在萃取分离、催化降解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离子液体在稠油等非常规能源的催化降解、油品的脱硫除氮及油田采出水处理的应用中效果明显.同时分析了离子液体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稠油CO2吞吐腐蚀、结垢和沥青沉淀研究进展
    李科星  蒲万芬  宋丹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发生机理、影响因素、监测和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当前CO2吞吐中发生的腐蚀、结垢、沥青沉淀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稠油CO2吞吐中的腐蚀、结垢和沥青沉淀等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不能忽视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地质勘探
    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商58断块区沙一段为例
    王明健  国景星  盛世锋  梁金萍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临盘油田商58区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相模式,确定了储层的发育期次及其规模;并对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储集性能以及孔隙发育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区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对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指出了有利勘探目标,为后期的油气开发提供了依据
    准中地区深层岩性圈闭识别
    宋传春  张云银  李海涛  王树华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录井剖面精细分析、测井曲线合成记录标定和地震资料特殊处理解释相结合的综合解释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石化胜利探区侏罗系深层岩性圈闭进行了识别、描述与综合评价.通过地震属性提取、地震波阻抗反演和储层分析,解释划分了沉积相带,通过储层沉积相带与油层分布关系的论证,探讨了成藏模式,研究预测与实际钻探相符合,取得中石化西部新区准噶尔探区的重大勘探突破
    学习矢量量化网络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李中亚  韩家新  杜美华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在油藏描述领域中储层特性关系比较复杂,用传统方法进行油藏描述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为此提出运用学习矢量量化网络方法进行储层岩性识别.在学习矢量量化网络模型和学习算法分析基础上,运用该方法对某油井测井数据进行仿真试验.现场仿真试验结果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在模式识别中具有较强的分类能力.与BP网络相比,学习矢量量化网络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兴隆台古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
    钱宝娟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钻井地质、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及试油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兴隆台古潜山储层岩性、裂缝进行了识别和评价.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岩性、储集性能、供油窗口、生储盖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变质岩古潜山成藏条件研究,建立了兴隆台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突破了以往"太古界古潜山顶部风化壳含油"的传统认识,对古潜山油藏的勘探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分析
    肖淑民  钟建华  夏景生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牛庄洼陷油气勘探重点,洼陷内沙河街组发育大量厚层烃源岩,为圈闭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勘探证实,洼陷内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深水浊积扇等砂体类型,同时发育断裂型、砂体型、不整合面型等多种输导体系和良好的泥岩盖层,生、储、盖条件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良好的组合关系,为形成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良好条件
    地震信息在储层沉积微相随机建模中的应用
    李玉君  邓宏文  师振贵  刘淑侠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4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河油区东部凹陷龙10断块沙一段为例,利用波阻抗与沉积微相之间的概率关系及开发动态中的各沉积微相参数(宽度、厚度、体积含量),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应用序贯指示同位协同模拟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微相相模型.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对相变复杂的陆相储层井间沉积微相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油藏工程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动力学模拟研究
    修乃岭  熊伟  高树生  班凡生  薛惠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以溶洞、裂缝为主要储运空间,缝洞非均质性很强,其流体流动机理和含水率变化特征与一般砂岩油藏区别较大.基于管流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动模型,并分别模拟了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时缝洞型定容油藏的开发特征和含水率变化特点.该研究对于认识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机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重压敏介质油藏不稳态产能变化特征研究
    王子胜  姚军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由基岩系统、裂缝系统和溶洞系统组成,并考虑溶洞渗透率随压降的增加呈指数减小的压敏三重介质油藏不稳态产能模型,采用隐式差分格式对考虑井筒储存和污染效应的情况进行了求解,讨论了无因次渗透率模数、介质间窜流、弹性储容比、外边界条件以及表皮系数对不稳态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皮系数对不稳态产能早期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可导致不稳态产能明显下降,但其影响不如表皮系数;窜流系数决定着窜流出现的时机;裂缝弹性储容比影响着油藏早期不稳态产能的大小和窜流阶段出现的时机;封闭边界情况下产能急剧下降,定压边界情况产能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基于G1法赋权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新方法探讨
    张建业  熊钰  黄兰  刘艳东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油藏模糊综合评判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模糊识别时常出现的不适应问题以及权重确定问题,提出用择近原则代替最大隶属度原则,克服了最大隶属度原则的缺陷,减少了误判.引入G1法确定权向量,弥补了层次分析法计算量大、需要一致性检验以及计算复杂等不足,从而建立了新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使用该评判模型对油藏进行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对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古云集油田超前注水技术研究及应用
    李延涛  刘正云  吕清河  吴旭光  张志勇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云集油田为注水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利用数值模拟和矿场数理统计对该油藏的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的机理和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优选了超前注水期合理地层压力的保持水平、注水压力、注水强度、注水时机等相关参数.现场实践结果表明,超前注水技术应用后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薄互层普通稠油油藏烟道气驱数值模拟研究
    鲍君刚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薄互层状普通稠油油藏杜66块杜家台油层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进行开采,目前油汽比已接近经济极限值,操作成本逐年升高,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藏转烟道气驱的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其合理的注采参数为:段塞大小为0.45 PV(对应瞬时含水90%左右),注(气)水速度为120~140 t/d,注入水温度为60℃,采注比为1.0~1.1,气液比为1∶1,水气交替时间应为30~45 d,CO2在烟道气比例中越大越好.经过指标预测,达到经济极限含水率时,预计井组可提高采收率17.12%.
    火烧油层段塞+蒸汽驱组合式开采技术研究
    张锐  朴晶明  邓明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区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多采用蒸汽驱方式提高采收率.但蒸汽驱开发初期存在一个较长的低产期,蒸汽驱油汽比和原油商品率均较低.如何提高蒸汽驱效果,已成为辽河油区大面积转蒸汽驱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高3块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火烧油层段塞+蒸汽驱"组合式开采可行性研究,并确定该技术可以作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接替技术.
    黏弹性流体在油藏孔隙中的流动特性
    杨树人  吴楠  刘丽丽  王健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藏孔隙中黏弹性流体的流动特性,选取了黏弹性流体中的上随体Maxwell本构方程描述以第一法向应力差为主要特征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同时使用计算流体有限元分析软件Polyflow对收缩流道内的黏弹性聚合物溶液流动过程进行等温数值模拟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不同雷诺数(Re)和韦森博格数(We)条件下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对孔隙内速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规律.确定当Re数和We数较大时,流体在收缩流道中流动时,流体的流速和应力随韦森博格数的增大而增大;第一法向应力随We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出口窄流道内最大,而在入口宽流道处最小;越靠近壁面,We数对第一法向应力的影响越大;黏弹性对流速的影响在靠近中心线处较大,靠近壁面处影响较小.
    双孔介质油藏抽汲井渗流模型及精确解
    刘洪  王新海  王祖文  毕全福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油井抽汲生产将使井底压力变化十分复杂.通过建立了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圆形封闭地层中心一口抽汲井渗流模型,考虑到非自喷井极易出现段塞流,给出了段塞流段井筒储集系数修改方法.在综合考虑井筒储集效应、漏失量和表皮系数的情况下,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贝塞尔函数对渗流模型求解,得到模型在拉普拉斯空间的精确解,由此可计算出抽汲过程中任意时刻的地层压力和井底压力.
    孤岛聚合物驱原油沥青质乳化能力研究
    李美蓉  娄来勇  庄岩  初玉林  金美娟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沥青质是原油乳化的活性组分,研究沥青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明确聚驱采油污水含油过高的原因.从孤岛原油中分离正戊烷和正庚烷沥青质,运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其官能团差异,通过考察模拟地层水、聚合物和粘土对2种沥青质的乳化和界面张力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地层水使正戊烷沥青质的乳化能力减弱,使正庚烷沥青质乳化能力增强;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大,乳化能力增强,聚合物浓度在500 mg/L时,界面张力最大;粘土浓度小于200 mg/L时,对乳状液具有破乳作用,大于200 mg/L时,则随粘土浓度增加,乳化能力增强,粘土浓度在300 mg/L左右,界面张力最小.
    低渗透轻质油油藏热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张弦  刘永建  金美娟  赵鹊桥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肇源油田低渗透轻质油油藏特征,采用该油藏油层岩心及原油进行了热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热水驱、蒸汽驱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水驱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蒸汽驱开采方式优于热水驱,而热水驱又优于常规水驱;热水驱驱油效率随着注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注汽速度过高将影响驱油效率,而蒸汽温度及干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地质催化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可行性研究
    刘永建 胡绍彬 闻守斌 赵法军 张文明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基于油藏矿物的地质催化概念引入到稠油水热裂解开采技术中,开展了地质催化稠油水热裂解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油藏矿物的加入使油样降粘率从10.6%增加到23.4%,降粘率增加了1倍以上.通过对矿物催化机理进行分析,指出以油藏矿物为催化剂的地质催化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具有可行性.
    钻采工艺
    压裂液智能返排实时监控技术研究
    赵政超 吴应湘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压裂液的合理、连续、自动返排,克服传统返排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进行了压裂液智能返排实时监控技术研究.根据井口压力变化,实时判断压裂液最佳返排时机,实时计算不同压力下最小临界出砂返排流量,自动调节返排阀门开度,自动控制返排流量大小,同时可将返排过程中的压力、排量等数据进行显示、存贮、远程传输.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明显提高了压裂液返排效果和管理效率.
    热敏封隔器的最佳受力设计
    王洪林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因注汽不同阶段和不同井况受力情况的改变,油田常用的热敏封隔器在注汽过程中常出现移动、断脱、失效,甚至导致管柱变形.因此,笔者分析了热敏封隔器在井中注汽前、注汽中、注汽后的受力情况,并给出了其最佳受力设计,使热敏封隔器真正起到密封作用,保证了注汽效果,避免发生井下事故.
    多氢酸酸化技术在文昌13-1油田A10井的先导性试验
    陈孝贤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文昌13-1油田的地质、地层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A10井的堵塞机理进行分析,采用新型的多氢酸配方体系,优化配方和施工方案.通过现场施工,产量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酸化效果.该技术为同类油由类似井的油层解堵措施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生物降解稠油油源对比新方法及其应用
    韩 霞 吴 拓 徐冠军 李培新 马玉东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了不同生物降解程度的稠油油源对比相应的研究方法;利用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沥青质中包裹烃等新方法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稠油油源进行了对比研究.最新研究发现,沥青质的结构特征使其可以包裹、键合油藏中的其他组分,而这些被包裹和键合的组分因受沥青质结构的有效保护,较少受到油藏后期改造的影响,具有原生性,因此近年来生物降解稠油的油源对比研究集中在沥青质的研究上.通过对高105等井的严重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获得的一元、二元酸酯等产物进行GC/MS分析,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新信息,在油源对比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
    基于3/N层体系结构的数字油田框架
    吴锋  李晓平  廖伍彬  杨洋  孙连杰
    2007, 14(5):  1.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油田"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含了多学科多专业的高度集成应用.本文运用分层架构处理复杂大系统的方法,分析了石油行业主要业务活动的逻辑结构,综合考虑了"数字油田"的技术实现,提出了基于3/N架构的数字油田整体框架,为"数字油田"统一解决方案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