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油田伴生气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潘一 徐利旋 刘守辉 孙林 杨双春
       2013, 20 (1): 1-.  
    摘要137)      PDF(pc) (733KB)(3999)    收藏
    油田伴生气的回收利用不仅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合理回收利用油田伴生气资源是中国能源长期持久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对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还没有得到普及,油田伴生气的回收装置与工艺也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油田伴生气的性质,对比了油田伴生气的回收装置与工艺,对油田伴生气的利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对中国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的普及与相关装置的改进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节能减排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5)
    2.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盖层力学完整性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刘苗苗, 孟令东, 王海学, 吴桐
    特种油气藏    2020, 27 (2): 8-15.  
    摘要385)      PDF(pc) (1246KB)(3984)    收藏

    要保证CO2稳定封存不逸散,关键是正确评价盖层力学完整性。数值模拟方法能定量分析CO2封存中复杂的耦合过程,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显著优点。对CO2封存中盖层力学完整性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分析了用于CO2封存数值模拟研究的力学本构模型、耦合分析方法及模拟软件,归纳总结了数值模拟在CO2咸水层封存中盖层力学完整性分析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当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该研究结论可为CO2封存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稠油化学降黏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张阳, 安高峰, 蒋琪, 王鼎立, 毛金成, 蒋冠辰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9-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02
    摘要807)      PDF(pc) (1219KB)(3379)    收藏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化降黏剂、油溶性降黏剂、纳米降黏剂的合成工艺,评价了不同降黏剂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降黏剂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对现有化学降黏剂的梳理有助于新型降黏剂体系的开发,提高稠油油藏开采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水平井找水方法及堵水技术综述
    沈振振, 王铭伟, 高勇, 吴玟, 程欣, 冯晓伟, 邓圣学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0-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2
    摘要697)      PDF(pc) (1353KB)(2840)    收藏
    水平井在提高油气井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在边底水油藏或水驱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出水情况较为常见,给油田高效开发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有效的找水和堵水技术是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水平井出水识别难的问题,全面总结了动态验证、机械找水、测井找水和示踪剂找水等水平井找水方法的特点和现场应用情况,并对水平井找水、堵水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可为高含水低效水平井找水和堵水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王哲, 曹广胜, 白玉杰, 王培伦, 王鑫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1): 1-1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1.001
    摘要1394)      PDF(pc) (1320KB)(2689)    收藏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度较高。针对该问题,通过调研,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10.0~50.0 mD)主要通过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微生物驱及深部调驱的方式进行开发;特低渗透储层(1.0~10.0 mD)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和纳米材料驱等方式进行开发;超低渗透储层(0.1~1.0 mD)主要通过渗吸法、CO2驱、N2驱及空气驱等方式进行开发。逐步完善驱替介质的驱油机理,研发低成本、高效的环保型驱油体系并推进其在矿场实践中的应用,将一直是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发展趋势。该研究可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纹层型页岩油储层裂缝扩展机理及工艺对策
    周忠亚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141-14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19
    摘要273)      PDF(pc) (3301KB)(2418)    收藏
    针对纹层型页岩油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机理不明的问题,采用离散元裂缝模拟和水力压裂物模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垂向地应力差、压裂液黏度、泵注流程以及射孔簇间距等因素对纹层型陆相页岩油储层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层间弱结构面的脱黏滑移是造成纹层型页岩油储层缝高纵向扩展停滞的重要原因,垂向主应力差越小,层理面越易被激活,缝高增长受到抑制;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压裂液交替泵注有利于实现水力裂缝的纵横向均衡扩展,实现储层的三维立体开发;减小射孔簇间距、增加射孔簇数可显著提高水力裂缝面积,增大油藏泄流面积。该研究结果对于实现纹层型页岩油储层纵向上的深穿透改造,提高单井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进展
    潘林华,程礼军,陆朝晖,岳 锋
    特种油气藏   
    8. 非常规储层压裂暂堵剂应用进展
    王纪伟, 康玉柱, 张殿伟, 冯动军, 陈刚, 田玲钰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5):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5.001
    摘要404)      PDF(pc) (1627KB)(2344)    收藏
    非常规储层渗透率极低,采用常规压裂工艺仅能形成单一的对称裂缝,难以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必须强制扩大压裂改造体积,提高裂缝的发育程度,提高单井产量。暂堵是提高裂缝复杂程度的有效方法,为此,总结了国内外页岩等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暂堵球、常规类暂堵剂、纤维类暂堵剂以及其他新型合成暂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阐述了各类型暂堵剂的适用条件、优缺点等,指出了暂堵剂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未来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暂堵剂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辽河油田稠油污油泥调剖技术
    滕立勇,王 尧,赵永鸿,于福涛,于学凯
    特种油气藏   
    10. 绝对渗透率对相对渗透率及其应用的影响
    高旺来
    特种油气藏   
    11. 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技术现状及进展
    林昕, 苑仁国, 秦磊, 刘素周, 苏朝博, 卢中原, 于忠涛, 谭伟雄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2):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2.001
    摘要501)      PDF(pc) (1373KB)(2011)    收藏
    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技术可有效提高钻井效率和成功率。将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技术分为近钻头前探技术、随钻地震前探技术和方位电磁波前探技术3类,结合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案例,对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技术中常用的近钻头测量、R-VSP、VSP-WD、边界探测、储层成像和随钻前视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各种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技术分别从不同途径实现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测量,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前探技术应在提高探测精度与多方法联合应用上深入研究,为应用前探技术进行套管下深设计、地层压力预测、泥浆窗口设置、复杂油气藏精细刻画、钻井轨迹优化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该研究对于地质导向钻井前探技术科研攻关及现场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走滑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圈闭分布
    李明刚,吴克强,康洪全,贾怀存,程 涛
    特种油气藏   
    13. 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研究进展
    屈鸣, 孙海童, 梁拓, 闫婷, 侯吉瑞, 焦红岩, 邓嵩, 杨二龙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01
    摘要422)      PDF(pc) (1480KB)(1892)    收藏
    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极小、比表面积极大且用量极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油气藏开发,但有关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毛管数、润湿性、温度及净有效压力等因素对纳米流体驱前后相渗曲线形状的影响,对构建相渗曲线的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纳米流体特性优选了适用于纳米流体的相渗曲线获取方法。该研究可为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准确获取、相渗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渤海湾盆地大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吴伟涛,高先志,李 理,张东伟,刘 宝
    特种油气藏   
    15. 吉木萨尔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曹长霄, 宋兆杰, 师耀利, 高阳, 郭佳, 常旭雅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06-11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3
    摘要868)      PDF(pc) (2641KB)(1876)    收藏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注水吞吐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油气相态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页岩油储层CO2吞吐技术适用性研究,指导现场CO2吞吐技术实施。结果表明:相较于CH4,CO2与吉木萨尔页岩油的相互作用更好,在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条件下,CO2在原油中的溶解气油比为497.83 m3/m3,原油黏度降低70.65%,原油体积膨胀2.05倍;对于典型页岩油井,多周期CO2吞吐可提高采收率9.43个百分点,原油产量可提高31 472.40 t。随着裂缝间距缩短和储层孔隙度增加,CO2吞吐增油效果逐渐变好,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较小。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2吞吐可有效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在无裂缝窜扰条件下,增油效果更优。研究成果对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CT扫描测定低渗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冷振鹏,吕伟峰,张祖波,马德胜,刘庆杰
    特种油气藏   
    17. 国外减阻水压裂液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蒋官澄 许伟星 李颖颖 黎凌
    特种油气藏   
    18. 国际合作项目SEC储量评估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衣艳静,鲁兵,原瑞娥,法贵方,贾 瀛
    特种油气藏   
    19. 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樊爱萍 杨仁超 李义军
       2009, 16 (2): 1-.  
    摘要298)      PDF(pc) (464KB)(1789)    收藏
    随着能源勘探开发研究和现代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岩作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把握成岩作用研究的现状,进而了解其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有关成岩作用研究成果的调研,从成岩环境、成岩流体、成岩模拟实验、成岩相、成岩作用与沉积相的结合、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的交叉、成岩作用在层控固体矿床中的应用,以及早期成岩作用等8个方面对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成岩作用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6)
    20. 中美典型常压页岩气开发对比与启示
    王纪伟, 宋丽阳, 康玉柱, 魏海鹏, 陈刚, 李东晖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4):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4.001
    摘要373)      PDF(pc) (1447KB)(1708)    收藏
    为解决中国常压页岩气单井产能低、工程工艺技术不成熟、效益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探索合理开发途径,以美国Fayetteville页岩气田和中国东胜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2个页岩气田的地质特征,从有利区评价、单井产能、工程成本情况等方面展开评价对比。研究表明:东胜区块页岩气有利区评价与Fayetteville相当,但东胜区块尚处于开发早期,且埋深更大,地质条件更复杂,需结合后期开发特征,借鉴Fayetteville气田的开发经验,进一步精细深化分区分类评价;Fayetteville、东胜页岩气均采用分区滚动开发的模式,逐步提升配套工程工艺技术,但东胜区块压裂用液强度、加砂强度均低于Fayetteville气田,平均单井EUR偏低,需持续攻关;Fayetteville气田和东胜区块均坚持持续攻关降本的目标,单井综合成本不断降低,但东胜区块仍需进一步攻关降本,力争单井综合成本降至3 000×104~3 500×104元以内。中国常压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大,是未来增储上产的主阵地,通过进一步明确有利区,攻关配套工程工艺技术,降低综合成本,实现全面效益开发,将对中国页岩气长期上产稳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缝洞型底水油藏开发动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李隆新,吴锋,张烈辉,李允
    特种油气藏   
    22. 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王 欢,廖新维,赵晓亮,赵东锋,廖长霖
    特种油气藏   
    23. 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工厂化作业模式研究
    许冬进,廖锐全,石善志,承宁,李建民
    特种油气藏   
    24. CO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
    张怿赫, 盛家平, 李情霞, 宋平, 陈玉琨, 覃建华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6):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6.001
    摘要940)      PDF(pc) (1208KB)(1649)    收藏
    CO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同类型的油藏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内外矿场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O2复合吞吐、CO2协同吞吐、超临界CO2吞吐、纳米颗粒辅助CO2吞吐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超临界CO2吞吐和纳米颗粒辅助CO2吞吐技术目前仍然局限于实验室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并通过矿场应用证实其实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CO2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该研究也将对CO2吞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采卤老腔改建盐穴储气库关键技术及应用
    石悦, 郭文朋, 徐宁, 侯晓璐, 赵媛, 杜彩霞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5): 134-13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5.019
    摘要271)      PDF(pc) (1830KB)(1611)    收藏
    为利用对流井采卤老腔改建地下储气库,总结已有采卤老腔改建盐穴储气库的经验,分析其在对流井采卤老腔改建储气库中的适用性,确定了更为准确的改建基本条件、密封性测试压力计算公式,给出合格评价条件、稳定性分析中数值模拟方法的改进测试方式、井筒改造新工艺以及作业技术要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淮安地区的老腔改建,选取的对流井符合改建条件;密封性测试中注水升压10次,注水井压力变化为3.258~3.478 MPa,井口压力和漏失量下降幅度明显变小,满足储气条件;确定采用封堵老井、另钻一口新井的施工方案,生产套管尺寸为Φ244.5 mm;采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1.1倍的压力进行了试压。研究成果对中国盐矿中大量对流井采卤老腔改建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发展趋势
    关宝文,郭建明,杨 燕,赵 恒,郑建京
    特种油气藏   
    27. 基于停泵压降分析的致密砂岩压裂效果评价
    周珺,邓睿,韩旭,李成勇
    特种油气藏   
    28. 欢喜岭油田齐40块蒸汽驱开发蒸汽腔发育规律研究
    范世通
    特种油气藏   
    29. 稠油热采调堵体系研究进展综述
    赵修太,付敏杰,王增宝,董林燕,唐金玉
    特种油气藏   
    30. 致密油藏压驱动态裂缝模型建立及应用
    崔传智, 王俊康, 吴忠维, 隋迎飞, 李静, 陆水青山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87-9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1
    摘要382)      PDF(pc) (2581KB)(1525)    收藏
    针对常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不能精确模拟致密油压驱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扩展延伸的问题,基于压驱开发过程中动态裂缝扩展规律,将裂缝扩展模型与致密油藏油水两相渗流模型有机耦合,建立了压驱注水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将模型用于某油田X8井组“五点法”注采井网,研究高速恒定排量与阶梯增加排量下压驱开发的生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注入排量与裂缝延伸速度呈正相关;同一注入排量下,注水井近井地带裂缝延伸速度较快;动态裂缝使压力和注入水沿着裂缝延伸方向传播;在采用五点法井网且累计注水量均为3×104m3的情况下,采用阶梯增加排量压驱方式与高速恒定排量压驱方式相比,裂缝延伸长度增加了11.9 m,油水前缘位置运移滞后了4.2 m,对应角井见效时间晚5 d,见水时间晚31 d,阶段采出程度提高0.45个百分点;阶梯增加排量压驱方式改善了注入水波及面积,延缓了采油井见水时间,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内容可为致密油藏压驱开发注水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应用
    周立宏,于 超,滑双君,孙超囡,王 娜
    特种油气藏   
    32. 致密油藏CO2吞吐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宋保建, 李景全, 孙宜丽, 张薇, 刘鹏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13-1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4
    摘要477)      PDF(pc) (2687KB)(1462)    收藏
    为提高致密油藏压裂后油井开发效果,基于河南油田ZD区块,通过压裂裂缝变导流物理实验确定基质及裂缝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关系,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致密油藏不同储层CO2吞吐参数最优值。结果表明:在注入和闷井阶段,CO2波及范围越来越大,波及范围内原油黏度明显降低,生产阶段CO2随原油产出,动用范围较大;换油率随CO2注入量或闷井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与CO2注入速率呈正相关性,与吞吐周期呈负相关性;储层物性越好,最佳CO2注入量及注入速度越低,最佳闷井时间越短,吞吐周期越多。在四类储层的ZA4121井开展CO2吞吐试验,累计增油量为303.4 t,取得较好开发效果,换油率为0.16 t/t。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藏压裂后CO2吞吐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川西北超深层复杂构造气藏裂缝建模方法及开发潜力预测
    张连进, 王俊杰, 庄小菊, 陈洋, 文雯, 兰雪梅, 陶佳丽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3): 98-10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3.014
    摘要295)      PDF(pc) (2764KB)(1423)    收藏
    针对川西北栖霞组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构造复杂、超深埋藏、高温高压、储层薄、裂缝发育等地质特点,基于三维地震数据,采用蚂蚁追踪技术和嵌入式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方法,编制嵌入式离散裂缝数值模拟器,优化气藏开发参数,预测气藏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气藏开发前期更适合用蚂蚁追踪技术来预测天然裂缝,嵌入式离散裂缝数值模拟器在捕捉流体在裂缝中的运移方面具有常规油藏模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可显著提高裂缝性气藏数值模拟精度;优化栖霞组气藏合理开发井型为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合理开发井距为1 600~1 800 m,水平井最优长度为600 m,人工裂缝最优半长为100 m。研究成果对同类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于勇
       2004, 11 (6): 1-.  
    摘要83)      PDF(pc) (254KB)(1407)    收藏
    通过对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分析,说明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因素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和提高管壳式换热器性能的途径,为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提高换热器的性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压裂液渗吸与富气页岩气井典型生产规律关系剖析
    王科, 卢双舫, 娄毅, 李楠, 李海涛, 叶铠睿, 张砚, 李松雷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3): 158-16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3.021
    摘要207)      PDF(pc) (3454KB)(1391)    收藏
    压裂液渗吸会改变储层内的原始气水赋存特征,进而影响页岩气井生产规律。为此,通过动态驱替与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孔隙内原始气水分布、压裂液渗吸对通孔和盲孔内气体赋存的影响以及气井生产规律与压裂液渗吸的关系。研究表明:孔隙内原始气水赋存类型与矿物种类、裂缝孔径及储层湿度有关,小孔隙、孔角处存在束缚水,大孔隙内甲烷吸附面积随储层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吸附气含量受有机质孔隙占比及成熟度的影响;近裂缝区存在渗吸影响区,在影响区内压裂液渗吸可促进吸附气解吸,并驱替非均衡渗吸通孔中的游离气,压缩均衡渗吸通孔及盲孔中的游离气;非均衡渗吸通孔中被驱替出的气体是水力裂缝中游离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只有当井筒、裂缝及影响区内滞留的压裂液排出,各区域内部的气体才能产出,从而导致产气曲线滞后于产水曲线的现象,且裂缝排液阻力远小于基质孔隙排液阻力,是产气及产水曲线呈“L”形递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聚焦于压裂液渗吸对气体赋存及产出的影响,可丰富页岩气储层保护理论,对气井高效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2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冯顺彦, 张晓辉, 李成, 井向辉, 孙磊
    特种油气藏    2020, 27 (4): 54-5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0.04.008
    摘要233)      PDF(pc) (1465KB)(1375)    收藏
    针对志靖—安塞地区长2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通过烃源岩、沉积相、优势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综合研究,对长2油层组沉积相、砂体分布规律、有利圈闭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藏石油富集成藏受油源、不整合、低幅构造、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盖层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该区中部紧邻生烃中心,为成藏提供油源保障;延长组叠置储渗砂体是长7烃源岩排除油气运移至长2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和裂缝是运移通道的有效补充;分流河道交汇处高渗砂体与近东西向排状鼻隆的匹配是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盖层与纵向砂体结构决定了石油主要富集在长23小层。长2油藏在多因素的共同控制下,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研究成果指明了长2油藏下步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中国油气田注C02提高采收率实践
    罗二辉,胡永乐,李保柱,朱卫平
    特种油气藏   
    38. 辽河油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实践
    王宏远, 杨立强
    特种油气藏    2020, 27 (6): 20-2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0.06.003
    摘要399)      PDF(pc) (2168KB)(1364)    收藏
    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稠油热采基地,稠油资源丰富,蒸汽吞吐是大部分稠油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但采收率仅为22%~25%。为有效提高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采收率,针对油藏埋藏深、隔夹层发育和蒸汽吞吐后非均质性加剧等难题,开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进行油藏工程、钻采工艺、地面工艺等方面的系列攻关研究,先后经历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先导试验、工业化一期工程和工业化扩大3个阶段。目前,辽河油田已有72个井组转为SAGD开发,2019年年产油达到105×104t/a,已连续3 a年产油超过100×104t/a。形成的地质、油藏、工艺配套的SAGD系列技术,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自生酸酸液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李小刚, 秦杨, 朱静怡, 刘紫微, 金心岫, 高晨轩, 靳文博, 杜博迪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6):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6.001
    摘要475)      PDF(pc) (1228KB)(1349)    收藏
    自生酸酸化技术是高温(超高温)低渗致密油气藏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对自生酸酸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自生酸的酸岩反应特性,自生酸的主要生酸机理,以及自生有机酸、自生盐酸、自生氢氟酸和复合类自生酸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自生酸类型、供氢能力、成本、缓速能力、缓蚀能力等因素对酸化工作液现场应用的影响,并对自生酸在酸化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该研究可为自生酸酸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构造演化及有利区分析
    李建英,陈 旭,张 宾,杨金磊,苏 奥
    特种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