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稠油化学降黏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张阳, 安高峰, 蒋琪, 王鼎立, 毛金成, 蒋冠辰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9-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02
    摘要445)      PDF(pc) (1219KB)(1439)    收藏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化降黏剂、油溶性降黏剂、纳米降黏剂的合成工艺,评价了不同降黏剂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降黏剂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对现有化学降黏剂的梳理有助于新型降黏剂体系的开发,提高稠油油藏开采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地质特征及其对勘探的影响
    张懿, 郑求根, 胡琴, 陈雯霖, 何山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5):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5.001
    摘要416)      PDF(pc) (2671KB)(350)    收藏
    南大西洋两岸发育近20个被动陆缘盆地,虽然已在深水区获得多个油气重大发现,但对于被动陆缘盆地地质特征认识不清,导致深水区勘探程度依然很低,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巨大。为此,在综合分析大量资料及案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及认识,系统地总结了南大西洋两岸中段及南段被动陆缘盆地的关键地质特征,并深入分析地质特征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表明: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群在整个裂陷期广泛发育3种成因类型、3个活动期次的火成岩;南段火山型被动陆缘盆地广泛发育厚度较大、向海倾斜反射楔形体;中段盐岩发育型盆地群盐岩平面分布与厚度变化规律在两岸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且可能出现盐下砂岩储层盐胶结现象;加蓬盆地、桑托斯盆地、坎波斯盆地、下刚果盆地均发育脏盐;西非中段宽扎盆地因旋回性蒸发模式使其成为南大西洋两岸唯一一个盐岩—硬石膏—碳酸盐岩互层沉积盆地,盐间较薄碳酸盐岩层既是烃源岩又是储层。上述地质特征对盐下地震成像、盐下储层与烃源岩及盐间碳酸盐岩预测带来较大影响,增加了地震勘探的多解性。该研究可为被动陆缘盆地未来技术攻关方向的精准定位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志楠, 张贵才, 王增林, 葛际江, 杜勇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1
    摘要392)      PDF(pc) (1555KB)(487)    收藏
    针对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种类较多,在实际研究中无法准确选择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对近年来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计算方法分为以束缚水膜体积与孔喉表面积的比值为机理的宏观计算方法,以及将基质简化为毛细管模型或从微元角度出发的微观推导方法;束缚水膜分为初始水膜、驱替后水膜和渗吸后水膜,初始水膜厚度受储层的相对湿度、储层深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影响,驱替后水膜厚度受驱替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因素影响,渗吸后水膜厚度受含水饱和度、离子质量浓度和基质组成等因素影响。该研究对计算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方法的选择以及提高采收率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吉木萨尔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曹长霄, 宋兆杰, 师耀利, 高阳, 郭佳, 常旭雅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06-11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3
    摘要381)      PDF(pc) (2641KB)(661)    收藏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注水吞吐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油气相态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页岩油储层CO2吞吐技术适用性研究,指导现场CO2吞吐技术实施。结果表明:相较于CH4,CO2与吉木萨尔页岩油的相互作用更好,在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条件下,CO2在原油中的溶解气油比为497.83 m3/m3,原油黏度降低70.65%,原油体积膨胀2.05倍;对于典型页岩油井,多周期CO2吞吐可提高采收率9.43个百分点,原油产量可提高31 472.40 t。随着裂缝间距缩短和储层孔隙度增加,CO2吞吐增油效果逐渐变好,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较小。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2吞吐可有效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在无裂缝窜扰条件下,增油效果更优。研究成果对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新疆油田浅层超稠油SAGD高效低碳开发技术研究与展望
    孙新革, 罗池辉, 张胜飞, 张文胜, 罗双涵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01
    摘要374)      PDF(pc) (1757KB)(347)    收藏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超稠油开发高能耗与油田高质量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问题,新疆油田通过SAGD机理研究与现场实践,在维持蒸汽腔高效扩展,突破储层渗流屏障遮挡,提高浅薄层驱泄复合效率,实现水平井长水平段高效均衡产液等方面持续攻关,取得显著效果。采用气体辅助技术,实现蒸汽腔隔热保压增能,油汽比可提高20%;利用立体井网及储层升级扩容技术,改善Ⅲ类超稠油油藏渗流特征,泄油速度可增大20%~40%;采用全密闭生产方式,VHSD产液温度由100 ℃上升至150 ℃,采油速度提高50%;深化热采流量控制器(FCD)机理研究,完善油藏-井筒耦合优化设计方法,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程度可提高20%。“十四五”期间,新疆油田将深化溶剂辅助SAGD、无水SAGD和控温水热裂解等技术研究,逐步完善浅层超稠油低碳高效开发技术系列,该研究可为稠油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研究进展
    屈鸣, 孙海童, 梁拓, 闫婷, 侯吉瑞, 焦红岩, 邓嵩, 杨二龙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01
    摘要346)      PDF(pc) (1480KB)(853)    收藏
    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极小、比表面积极大且用量极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油气藏开发,但有关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毛管数、润湿性、温度及净有效压力等因素对纳米流体驱前后相渗曲线形状的影响,对构建相渗曲线的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纳米流体特性优选了适用于纳米流体的相渗曲线获取方法。该研究可为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准确获取、相渗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注蒸汽开发后油藏火驱原位制氢可行性
    王田田, 赵仁保, 蒋宁宁, 李鑫, 徐晗, 王昊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81-8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10
    摘要342)      PDF(pc) (1702KB)(128)    收藏
    针对注蒸汽开发后油藏中火驱原位制氢技术的可行性问题,通过燃烧管实验,开展了含水饱和度对稠油原位制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增强了对流传热效应,为碳氢化合物中C—C和C—H的断裂提供了高温环境;并促进了稠油水热裂解、焦炭气化、水汽变换等可逆反应向制氢方向移动,提高了制氢效果。在含水饱和度为24.58%时,温度最高达715.1 ℃,氢气体积分数最高为1.03%。研究结果验证了注蒸汽开发后稠油油藏火驱原位制氢的可行性,该研究对提高稠油火驱原位制氢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
    杨兆中, 彭擎东, 王振普, 李小刚, 朱静怡, 秦杨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1
    摘要328)      PDF(pc) (1420KB)(384)    收藏
    常规酸化压裂工作液体系存在酸岩反应过快、有效作用距离短等问题,微胶囊固体酸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常用于对非常规油气藏进行深度酸化压裂。此次研究阐述了微胶囊固体酸的作用机理、结构和性能特点,总结了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进展,指明了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该研究可为超高温碳酸盐岩油藏的增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不同驱替阶段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薇薇, 陈少勇, 曹伟, 王力那, 刘振林, 王海考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15-12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4
    摘要323)      PDF(pc) (3211KB)(223)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中高含水期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将CT无损分析和常规驱替实验相结合,利用原位对比技术分析不同驱替阶段的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观剩余油动用效果受微观孔喉大小、孔喉连通性以及孔喉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各种微观力形成的主驱动力与微观孔喉结构共同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及赋存特征;水驱阶段动用效果主要受微观孔隙结构影响,连通性较好的大孔道中微观剩余油可发生长距离搬运,动用效果好,而连通较差的小孔道中油滴仅会沿边缘发生小幅度的减薄,动用效果较差;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后再进行水驱,微观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其动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微观非均质性强的低渗、高渗岩心动用效果更明显;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应采取不同注采策略,水驱阶段应选取均质且大孔道发育层段进行水驱开发,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阶段应优先选择水驱波及效果差、非均质性强的层段进行开发。研究结果对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及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致密油藏压驱动态裂缝模型建立及应用
    崔传智, 王俊康, 吴忠维, 隋迎飞, 李静, 陆水青山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87-9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1
    摘要318)      PDF(pc) (2581KB)(520)    收藏
    针对常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不能精确模拟致密油压驱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扩展延伸的问题,基于压驱开发过程中动态裂缝扩展规律,将裂缝扩展模型与致密油藏油水两相渗流模型有机耦合,建立了压驱注水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将模型用于某油田X8井组“五点法”注采井网,研究高速恒定排量与阶梯增加排量下压驱开发的生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注入排量与裂缝延伸速度呈正相关;同一注入排量下,注水井近井地带裂缝延伸速度较快;动态裂缝使压力和注入水沿着裂缝延伸方向传播;在采用五点法井网且累计注水量均为3×104m3的情况下,采用阶梯增加排量压驱方式与高速恒定排量压驱方式相比,裂缝延伸长度增加了11.9 m,油水前缘位置运移滞后了4.2 m,对应角井见效时间晚5 d,见水时间晚31 d,阶段采出程度提高0.45个百分点;阶梯增加排量压驱方式改善了注入水波及面积,延缓了采油井见水时间,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内容可为致密油藏压驱开发注水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现状
    郝龙, 侯吉瑞, 梁拓, 闻宇晨, 屈鸣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3):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3.001
    摘要306)      PDF(pc) (1446KB)(639)    收藏
    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溶液相比,纳米流体驱油是一项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目前机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因此,结合国内外纳米流体研究情况,总结纳米流体主要提高采收率机理,指出了纳米流体目前所面临的研究难点,展望了纳米材料在今后的攻关方向。研究表明: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油水固三相区形成楔形膜,产生结构分离压力,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改变岩石润湿性,增强泡沫稳定性,降低注入压力和选择性调堵孔道;今后可从提高纳米流体稳定性、降低纳米流体成本、提高采收率机理协同性研究以及开发高效纳米驱油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该研究为大规模推广纳米流体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古冲沟地貌控制辫状河型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
    孙宜丽, 樊晓伊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29-3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4
    摘要303)      PDF(pc) (4121KB)(345)    收藏
    受古冲沟地貌控制的冲积扇,其地层空间叠置样式、沉积特征更为复杂,难以用现有模式指导沉积特征研究。以现代白杨河冲积扇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物性、含油性等资料,对春光油田沙湾组古冲沟地貌控制下的辫状河型冲积扇,开展了古地貌、岩相特征、微相展布等沉积特征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动态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双通道古冲沟地貌特征,地层经历冲沟—填平—进积—退积的充填过程,具有不均衡沉积特点;受区域位置所限,仅发育扇中和扇端沉积亚相,早期为洪水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受古冲沟地貌控制,发育限制性的水道化扇体沉积,从扇中到扇端,具有重力流向牵引流沉积特征,晚期为洪退期,随着地层的填平补齐,发育非限制性的扇形沉积体,以漫流沉积为主;在沉积微相精细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春光油田西北部,筛选出3个有利区,部署新井在古冲沟型冲积扇油藏中获得突破。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不同地貌控制的冲积扇沉积演化特征的认识,对古冲沟型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二甲醚水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
    张亮, 魏虎超, 张向峰, 史振鹏, 赵泽宗, 王晓燕, 章杨, 杨红斌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97-10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2
    摘要293)      PDF(pc) (2818KB)(203)    收藏
    为研究二甲醚(DME)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增产机理,揭示其在油水两相中的传质规律及对稠油的溶胀降黏效果,选取大港油田某区块稠油油样,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PVT和填砂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DME是一种良好的稠油降黏剂,易溶解于水,更易溶解于原油,在油水两相中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水可作为载体将DME注入地下,并可通过添加乙醇或乙二醇来提高DME的携带量;对于黏度较低的稠油,可在水驱基础上开展DME水驱,增油效果显著,对于黏度较高无法形成有效驱替的稠油,可考虑采用水或CO2作为载体进行DME吞吐。研究结果对DME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罗亮, 胡晨林, 唐雅妮, 但顺华, 韩长城, 刘子铭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9-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2
    摘要282)      PDF(pc) (4774KB)(246)    收藏
    为认识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地区三叠系烧房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厘清储层发育的制约因素,在沉积学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粒度、常规物性等资料,开展了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表明:烧房沟组共发育9种典型的岩相类型,分别为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砾岩相、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浪成砂纹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泥岩相;烧房沟组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沉积微相包括泛滥平原、水上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水下辫状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前三角洲泥和滩坝10种类型,其中,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及滩坝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7.31%、20.66%、21.81%,平均渗透率分别为6.89、7.05、12.98 mD;该区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作用的控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及滩坝微相中。研究认识可为研究区油气进一步精细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不稳定压力试井分析的致密气井压裂后产能评估
    王涛, 于海洋, 赵鹏飞, 李敬松, 刘汝敏, 寇双燕, 王敬, 廖爽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22-13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5
    摘要279)      PDF(pc) (1643KB)(150)    收藏
    针对致密气藏压裂后产能预测难的问题,基于渗流机理,考虑地层的应力敏感及压裂后的地层改善效果,建立适用于压裂停泵反演的线性非均质复合区压裂井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和数值试井确定裂缝参数和地层参数,应用SPSS回归方法建立了压裂前后产能与压裂规模的关系,得到致密气藏压裂后的产能预测方法。研究表明:水力压裂停泵后闷井压力的双对数特征曲线可分为裂缝线性流阶段、过渡段、窜流阶段、外区线性流阶段、边界效应阶段;新建立的产能预测方法应用于榆林气田X井区,产能预测的平均误差为16.1%,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不同压裂参数对产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排量、加砂量、压裂液量;压裂最优排量为3.36~4.83 m3/min,最优加砂量为56.95~77.66 m3,最优压裂液量为167.09~259.91 m3。研究结果对优化致密气藏的压裂设计及压裂后产能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川南—川东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分布及主控因素
    陈渝川, 林伟, 李明涛, 韩登林, 郭伟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4): 54-6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4.007
    摘要275)      PDF(pc) (1989KB)(444)    收藏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自古生代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样式和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页岩气资源分布不均。为厘清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以川南—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全岩X衍射、地球化学测试、盆地模拟、钻录井资料分析,从沉积、成藏、构造等角度对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划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研究表明:川南—川东地区优质页岩主要分布在半深水—深水陆棚相;Ro值为2.5%~3.5%时有利于发育优质页岩;褶皱构造对页岩气的富集和分布起到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川南—川东地区的页岩探勘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美典型常压页岩气开发对比与启示
    王纪伟, 宋丽阳, 康玉柱, 魏海鹏, 陈刚, 李东晖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4):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4.001
    摘要268)      PDF(pc) (1447KB)(638)    收藏
    为解决中国常压页岩气单井产能低、工程工艺技术不成熟、效益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探索合理开发途径,以美国Fayetteville页岩气田和中国东胜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2个页岩气田的地质特征,从有利区评价、单井产能、工程成本情况等方面展开评价对比。研究表明:东胜区块页岩气有利区评价与Fayetteville相当,但东胜区块尚处于开发早期,且埋深更大,地质条件更复杂,需结合后期开发特征,借鉴Fayetteville气田的开发经验,进一步精细深化分区分类评价;Fayetteville、东胜页岩气均采用分区滚动开发的模式,逐步提升配套工程工艺技术,但东胜区块压裂用液强度、加砂强度均低于Fayetteville气田,平均单井EUR偏低,需持续攻关;Fayetteville气田和东胜区块均坚持持续攻关降本的目标,单井综合成本不断降低,但东胜区块仍需进一步攻关降本,力争单井综合成本降至3 000×104~3 500×104元以内。中国常压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大,是未来增储上产的主阵地,通过进一步明确有利区,攻关配套工程工艺技术,降低综合成本,实现全面效益开发,将对中国页岩气长期上产稳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盒8段储层特征与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郭琪琪, 耳闯, 赵靖舟, 滕云玺, 谭诗锦, 沈聪敏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9-2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3
    摘要267)      PDF(pc) (3906KB)(325)    收藏
    针对大宁—吉县地区盒8段优质储层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从岩石学与矿物学、成岩作用等方面分析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以及黏土矿物晶间孔等,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属于致密储层,但孔渗相关性较好;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平均压实减孔率为80.16%,平均胶结减孔率为17.00%,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物性,平均溶蚀增孔率为7.34%;优质储层并不存在于砂体中部或顶、底处,其在砂体单元内部的发育遵循“砂体中心上下两侧”分布模式;在抗压实性、溶蚀条件以及各类胶结物特性等因素影响下,优质储层多发育于石英砂岩与中、粗砂岩。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准确预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控油规律
    钟红利, 卓自敏, 张凤奇, 张佩, 陈玲玲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0-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2
    摘要264)      PDF(pc) (2028KB)(546)    收藏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甘泉地区长7油层组页岩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及其对石油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隔夹层识别统计、渗透率统计及劳伦兹曲线构建等方法,定量表征并比较了长71、长72油层亚组的宏观非均质性,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叠合的方法,分析了宏观非均质性对石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1、长72页岩油储层平均发育夹层数分别为3.8、5.1层,砂体渗透率以复合韵律为主,且非均质性强;平均发育隔层数分别为3.4、2.8层,单隔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6.0、4.9 m;长71较长72表现为稍弱的层内非均质性和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页岩油砂岩储层的韵律性对含油饱和度有明显的影响,厚度大于10.0 m的隔层对油气有明显的封盖作用,“物性”隔夹层则构成油气聚集的侧向遮挡。长71油层亚组较长72油层亚组隔层更为发育,而长72油层亚组油气更富集。平面上,油气富集区分布呈条带状,多位于砂体厚度大且连续性较好、渗透率大于0.2 mD的区域,顺河道砂体延伸的方向上油层厚度变化小,垂直河道延伸方向上变化较大。研究结论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长7夹层式页岩油有利区评价及开发参数优选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研究
    王鑫, 李政, 朱日房, 黎萍, 王茹, 牛子铖, 楼达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9-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3
    摘要260)      PDF(pc) (1681KB)(126)    收藏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探明数个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供烃的凝析油气藏,展现出可观的勘探潜力。针对研究区烃源岩生烃特征认识不清、勘探方向不明的问题,亟需重新认识煤系烃源岩的供烃能力。为此,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测井、录井、试油等多元数据统计,基于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分析,运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沉积单元评价模型,开展黄骅凹陷煤系烃源岩不同岩层的空间展布、生烃潜力与生烃特征综合分析,明确了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模式,并预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有利聚集带。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煤岩为标志层,发育泥岩、炭质泥岩与煤岩3种生烃岩性,其中,泥岩厚度大,连续性强,生烃潜力大;生烃模拟表明,一次生烃以泥岩生油为主,二次生烃以多种烃源岩混合生油生气为主;发育早期沉降型、晚期沉降型与持续沉降型3类生烃模式,持续沉降型与晚期沉降型生烃区对潜山原地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供烃的油气成藏理论研究与勘探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基于随钻录井工程参数的变质岩潜山储层物性预测方法及应用
    李辉, 谭忠健, 耿长喜, 邓津辉, 张志虎, 张立刚, 李文元, 李浩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10-1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02
    摘要255)      PDF(pc) (1327KB)(140)    收藏
    渤海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形成过程复杂,受构造运动、风化淋滤、古地貌等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极强。然而,现有储层物性评价方法存在采集数据质量不高、多解性强和实时性、准确性差等问题。为此,以渤海油田变质岩潜山储层为靶区,进行野外露头取样,开展声波时差和微钻头钻进实验,获取不同物性特征岩石的声波时差和机械比能值,并建立物性指数与储层孔隙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渤海油田太古界变质岩露头声波时差为371.75~617.29 μs/m,机械比能值为297.43~1 207.47 MPa,随着声波时差的增大,机械比能值呈指数函数减小,随着物性指数增大,孔隙度呈对数函数减小。该方法在渤海油田变质岩潜山储层进行了推广应用,与测井解释结果符合率达到了85%以上。该研究可为变质岩潜山储层识别提供借鉴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的影响研究进展
    杨宸, 杨二龙, 安艳明, 李忠君, 赵雪微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4): 10-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4.002
    摘要254)      PDF(pc) (1246KB)(354)    收藏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以致密油资源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相较于常规储层,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常复杂,其孔隙尺寸分布广泛、孔隙类型多样且孔喉发育,这些因素给致密油储层的开采提出了极大挑战。对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其自发渗吸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致密油采收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通过文献调研,对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吸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孔隙结构的表征手段、致密油孔隙结构的研究进展、孔隙结构与致密油渗吸机理之间的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该研究可为致密油储层原油开发提供了借鉴,助推致密油采收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稠油开采技术室内实验和技术界限
    户昶昊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48-5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06
    摘要251)      PDF(pc) (1994KB)(305)    收藏
    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及蒸汽驱的油汽比仅为0.1~0.2,能耗大、碳排量高等问题突出,针对该问题,可利用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的开采方法来改善开发效果。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采稠油的机理及油藏适应性研究,制订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的技术界限。研究表明: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采机理主要为稀释降黏、溶解增压、扩大波及范围和乳化相变等作用,带油率(采出稠油与注入低黏原油的体积比)可达到1.00~3.00以上,且能耗低、产水少;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适合开采普通稠油油藏和特稠油油藏,尤其适合深层、薄互层和小断块稠油油藏。该研究对稠油转换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发油藏筛选和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欠压实作用下地层异常压力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周鹏高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23-3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04
    摘要247)      PDF(pc) (1673KB)(222)    收藏
    目前以欠压实理论为基础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本质上均属于经验模型,不具备通用性,且预测精度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为此,从岩石孔隙体积与流体体积角度开展了异常地层压力的定量研究。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考虑温度、应力、流体成分、深度变化等因素,建立了欠压实作用下地层异常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定量评价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欠压实作用为主要成因的异常地层压力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欠压实作用下地层压力增大,但由于埋深增大,压力系数可能增大、不变或减小,埋深增大对压力系数的影响不容忽视;欠压实作用既可形成异常高压也可形成异常低压;地层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变化与流体和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深度增量及初始深度有关;流体的压缩系数、地层深度增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研究成果突破了前人对欠压实作用与异常高压关系的认知,丰富和发展了欠压实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录井响应及“甜点”快速评价技术
    熊雄, 肖佃师, 雷祥辉, 李映燕, 卢双舫, 王猛, 彭悦, 郭雪燚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35-4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5
    摘要245)      PDF(pc) (2991KB)(146)    收藏
    混积型页岩油岩性复杂、矿物类型多、“甜点”横向变化快,常规测井对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响应不敏感,而核磁测井需要岩石物理实验标定,解释周期长,尚缺乏有效的现场“甜点”快速评价技术。针对上述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以核磁测井解释为依据,研究气测、碳酸盐矿物、钻时等录井资料对混积型页岩油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响应特征,明确内在联系,优选敏感参数,实现页岩油储层参数和“甜点”的快速评价。研究表明:混积型页岩油岩性、物性及含油饱和度在录井资料上均有明显响应,其中,碳酸盐含量和白云石占比能有效反映粉砂岩、云质粉砂岩、砂屑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和云质灰岩等主要岩性,碳酸盐含量、全烃/钻时对孔隙度反映敏感,碳酸盐含量、湿度比和全烃对含油饱和度敏感。基于录井敏感参数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精度可达71.0%,与核磁测井相比,Ⅰ类油层“甜点”识别率超90%,能够实现随钻过程中页岩油“甜点”的快速准确评价。研究成果对提高混积型页岩油水平井“甜点”钻遇率及降本增效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秦迎峰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28-3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4
    摘要243)      PDF(pc) (1997KB)(128)    收藏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苏里格盒8下段砂质辫状河心滩构型模式及剩余气分布规律
    周恒, 马世忠, 何宇, 卢志远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5): 18-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5.003
    摘要239)      PDF(pc) (2113KB)(101)    收藏
    砂质辫状河心滩是重要的油气开发储层类型,具有复杂的内部非均质性。针对苏里格气田盒8下段辫状河心滩沉积特征、构型模式及剩余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以层次分析为指导,结合构型要素分析,通过古代露头、现代沉积、取心及密井网测井等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砂体具有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特征,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控制砂体的接触关系,提出了基准面升降过程中的4种砂体垂向叠置模式;砂体内部具有层次性,辫状河沉积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渗流屏障(隔夹层),分为河道底部滞留泥砾沉积、心滩落淤层、侧积细粒沉积、废弃河道充填沉积和溢岸细粒沉积5种类型,其中,落淤层是心滩内部控制油气渗流的主要因素;根据心滩不同位置水流能量特征及沉积特征差异,将心滩分为滩头、滩中、滩翼、滩尾和落淤层等构型单元,滩尾非均质性明显强于滩头,落淤层较发育的心滩上部非均质性强于心滩下部;心滩尾部和上部是剩余气富集的主要部位。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及同类型辫状河沉积环境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普通稠油降黏复合驱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
    赵林, 郝丽娜, 于春生, 张勇, 肖梦华, 柴细琼, 姚江, 龚恒圆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94-10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12
    摘要239)      PDF(pc) (1302KB)(113)    收藏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且热采成本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基于春光油田低温高盐储层的流体性质,优选了阴离子型降黏剂和耐盐聚合物,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明确了热水驱、单一降黏剂驱、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机理;建立了降黏复合驱反应动力学方程,在CMG-STARS软件中开发了降黏复合驱数值模拟方法,并优化了春2单元普通稠油降黏复合驱井网、井距及注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降黏复合驱可以充分发挥驱替相增黏、被驱替相降黏的加和效应,具有体系用量少、碳排放低、提高采收率幅度大等优势;降黏复合驱适合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应小于200 m,在增稠剂质量分数为0.25%、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20%的条件下,最佳注入段塞量为0.5倍孔隙体积,注采比为1.05。矿场实践表明,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96.0%)的油井实施降黏复合驱,含水率降幅达30%以上,日增油5 t/d。研究证实了该项技术矿场应用的可行性,可为改善普通稠油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减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稠油油藏热溶剂辅助重力泄油开采机理及参数优化
    李松岩, 程浩, 韩瑞, 魏耀辉, 李明鹤, 冯世博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74-8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09
    摘要234)      PDF(pc) (1787KB)(165)    收藏
    针对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的热损失大、含水率高及开发效率低等问题,以加拿大Mackay River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热溶剂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的数值模拟模型,分别对SAGD、VAPEX和热溶剂辅助重力泄油开采特征进行对比,对热溶剂辅助重力泄油开采技术的生产压力、注入速度和注入温度进行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热溶剂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注采压差、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方面优于SAGD与VAPEX技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热溶剂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的最佳应用条件为:井底生产压力为700 kPa,注入速度为160 m3/d,注入温度为275 ℃;三维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运算结果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后续浅层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纳米颗粒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蒲万芬, 杨帆, 任豪, 贺伟, 李博文, 张辉, 朱建林, 曹效东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1
    摘要234)      PDF(pc) (848KB)(117)    收藏
    近年来,纳米颗粒在三次采油领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纳米颗粒驱油机理及发展现状认识不清等问题,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在纳米颗粒驱油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纳米颗粒的纳米尺寸效应、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分离压力、乳化作用、防止沥青质絮凝、催化裂解等驱油机理;展望了纳米驱油材料在高含水、低渗透、致密油及页岩油等油藏类型中的应用潜力;指出纳米颗粒在石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该研究可为纳米颗粒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及规模应用提供参考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聚类分析的砾岩储层分类方法及应用
    刘明熹, 宋考平, 郭平, 付虹, 徐明霄, 王龙鑫, 帕提古丽·麦麦提, 云庆庆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16-2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03
    摘要233)      PDF(pc) (1120KB)(149)    收藏
    砾岩的岩相丰富多变,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类型划分困难,且评价参数无法统一。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上—下克拉玛依组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106组储层岩石高压压汞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砾岩储层分类方案,通过方差计算等方法,简化并明确了砾岩储层的分类参数,最后利用判别分析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砾岩随着储层物性变好,孔喉尺寸变大,非均质性反而加强,体现了砾岩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数据预处理后的聚类分析可有效进行储层分类,类间差异显著;基于参数集中性和分散性的量化,优选出中值压力、平均孔喉半径等6个储层分类参数,经过判别分析验证,参数优选后分类准确率依然高达95.80%,表明该方法的分类准确性高,且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油可动性评价
    文家成, 胡钦红, 杨升宇, 马斌玉, 王旭阳, 蒲秀刚, 韩文中, 张伟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63-7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8
    摘要232)      PDF(pc) (3770KB)(273)    收藏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对于页岩油的储层特征、油气赋存、可动性及其关联性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中子散射、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对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开展微观孔隙结构描述,对比抽提前后的孔体积之差与饱和-离心核磁共振结果,揭示了页岩油赋存及可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主要发育纳米级的粒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及微米级的微裂缝等储集空间;页岩油主要赋存于直径为20~40 nm和80~200 nm的孔隙中;长英质页岩具有较高的可动油饱和度,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孔隙连通性和渗流能力,有利于页岩油的运移。页岩储层中矿物含量和孔隙结构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流动性。孔径小于50 nm的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页岩油的吸附能力较强,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排烃史差异演化及成藏效应
    徐勤琪, 张黎, 李斌, 钟笠, 张欣, 周浩栋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1): 20-3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1.003
    摘要231)      PDF(pc) (4422KB)(320)    收藏
    针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多相态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再现了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典型剖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从加里东早期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发育断续埋藏、持续埋藏和长期浅埋藏3种热演化模式,分别对应油气并举双峰型、油强气弱型、单峰型3种生烃模式。烃源岩热演化差异致使奥陶系油气发育多期充注、垂向疏导、侧向调整改造的演化历史,油气相态呈现轻质油藏—中质油藏—重质油藏的有序分布格局。塔河地区不同构造带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具有由北西向南东递增的趋势,与油气相态差异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体现出“源控”特征,喜山期控制了现今油气藏分布。研究发现,塔河油田盐下、托甫台生烃强度高,喜山期生烃总量相对较大,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研究结果对塔河油田深层油气资源和目标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考虑吸附气影响的页岩气井三项式产能计算方法
    房大志, 刘洪, 庞进, 谷红陶, 马伟骏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37-14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7
    摘要230)      PDF(pc) (1437KB)(103)    收藏
    针对页岩气吸附解吸对生产井产能影响规律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致密气井的渗流特征和产能方程,从气体渗流微分方程出发,结合Langmuir等温吸附公式,建立考虑页岩气吸附解吸的产能模型,根据页岩气井的钻完井和动态监测资料计算了页岩气井不同解吸时间下的产能和无阻流量,并根据回压试井资料,将吸附气影响转化为附加阻力系数,形成三项式产能计算方程,利用该方程研究了吸附气对页岩气产能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气会导致页岩气井初期产能计算值偏高,解吸10 d后计算的无阻流量相对稳定;吸附气含量对页岩气井产能影响较大,吸附压力对产能影响较小;三项式产能计算结果与解析法模型计算结果误差小于12%,结果较为可靠。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井产能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基于应力敏感的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王长权, 田中敬, 王晨晨, 陈亮, 王国庆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31-13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6
    摘要229)      PDF(pc) (2379KB)(145)    收藏
    针对致密油藏应力敏感性强引起流体渗流能力变差和产能降低的问题,选取冀东油田某致密储层岩心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和原位CT扫描实验,研究应力敏感作用下的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表明:随净应力的增加,应力敏感性增强,岩心的喉道和较大孔隙受到压缩而发生变形,部分超微细小孔隙甚至闭合,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速度和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速度均增大,两相渗透率曲线逐渐下移;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均增大,共渗点右移,两相渗流区逐渐变小,水驱油效率降低,说明油井见水后,含水率大幅增加,油水同产期较短,水驱突破快,水驱油效率下降,主要依靠补充地层能量降低应力敏感对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及采收率的影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开发技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迪那2凝析气田全生命开采周期纵横向出砂规律探索
    刘洪涛, 文章, 涂志雄, 张宝, 景宏涛, 易俊, 孔嫦娥, 于小童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48-15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9
    摘要228)      PDF(pc) (2367KB)(516)    收藏
    塔里木油田迪那2凝析气田属于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中—高胶结强度裂缝性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特点,传统观点均认为该类型储层不存在出砂问题,但自2009年投产至今,21口井取到砂样,出砂情况普遍,已成为影响气田稳产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为此,建立了多孔弹塑性3D出砂流固耦合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迪那2气田开展全方位出砂量预测。研究表明:迪那2气田出砂过程可划分为少量出砂、出砂递增、出砂加剧及稳定出砂4个阶段;重度出砂区域在X-6、X-7、X-8井周围,出砂量从气田中部往四周逐步降低,重点出砂层位在库姆格列木群E1-2km2组。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出砂量预测误差在15%以内,说明该出砂量预测方法具有实用性。该研究可为油田制订合理防砂对策和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海陆过渡相页岩纹层识别方法及应用
    李佳航, 李玮, 刘向君, 李星涛, 李永洲, 熊健, 梁利喜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44-5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6
    摘要227)      PDF(pc) (8244KB)(321)    收藏
    岩石薄片图像是识别页岩纹层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常规方法利用图像色彩分割技术识别页岩纹层,应用于纹层形态复杂多样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时,识别效果依赖于图像的局部特征,且受纹层形态影响大。针对上述问题,运用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将岩石薄片图像转换为频域图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技术提取频域图像特征,建立页岩纹层结构发育程度的表征参数,从而提出了一种海陆过渡相页岩纹层结构识别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岩石薄片图像分析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常规方法更适用于复杂多样的海陆过渡相页岩地层,纹层识别符合率达到90%以上。该方法可为页岩结构分析和各向异性评价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本溪组8号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
    沈柏坪, 李荣相, 白洪涛, 朱连丰, 雷虎, 陆纪潮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32-3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4
    摘要227)      PDF(pc) (2700KB)(53)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宜川—上畛子区块本溪组8号煤岩纵向优势储层及有利勘探区带,选取宜川地区本溪组8号煤岩岩心样品,通过宏观煤岩类型描述、显微组分鉴定、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实验,综合分析8号煤岩沉积环境及成煤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溪组8号煤岩为光亮煤、半亮煤及暗淡煤混合堆积产物。煤岩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无机组分以高岭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石英、长石;中下部煤岩有机组分含量多,光亮煤发育,为优质煤层。煤相及煤岩演化程度是成藏的主控因素,低位覆水森林沼泽是有利勘探区带。该认识对宜川地区本溪组8号煤岩富集规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煤岩气勘探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雷越, 黄嵌, 王旭丽, 杨涛, 田云英, 李洪林, 汤潇, 刘柏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5): 50-5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5.007
    摘要226)      PDF(pc) (5001KB)(374)    收藏
    为明确川西坳陷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储层分布特征,通过岩心描述、测井解释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得到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和矿物组成特征,结合岩石薄片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孔渗和压汞测试等,得到的成岩作用及储层孔隙结构分析结果,开展了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致密化影响因素研究,建立川西北部地区须二段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标准。结果表明:须二段致密储层发育的主要原因为储层孔隙度受岩性控制,矿物组分的差异使须二段砂岩具有强胶结、中等压实和弱破裂的特征,中等压实作用有利于提高储层物性,强胶结作用增强了储层的致密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致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筛选及下一步开展勘探致密气藏有利目标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评价
    孟婧, 张莉莹, 李芮, 赵爱芳, 朱碧蔚, 黄佩, 沈世波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71-7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9
    摘要224)      PDF(pc) (3073KB)(221)    收藏
    针对XAB区块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高压压汞(HPMI)、核磁共振(NMR)、铸体薄片(CTS)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XAB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分布及连通特征,明确了有效孔喉半径、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可动孔隙度等参数与宏观物性之间的关系,识别并评价了典型孔隙结构储层的微观和宏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孔隙类型多,孔径范围广,但整体孔径小于2 μm,孔喉以大孔-细喉“墨水瓶”形连通方式为主;孔径大于有效孔喉半径的孔喉虽然占总孔隙体积比例较小,但却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NMR测量的孔径分布范围比HPMI更宽,有效可动孔隙度排除了孤立大孔隙中存在的不可动水,与HPMI获得的有效孔隙度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与渗透率具有较高的指数关系;孔喉半径在控制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储层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标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即Ⅰ、Ⅱ和Ⅲ类,随着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变差,平均有效可动孔隙度分别为2.93%、0.78%和0.15%。研究结果对目标储层评价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