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酒东油田深层K1g3砂岩成岩演化与优质储层分布
    唐海忠, 杨楠, 周晓峰, 冯伟, 李涛, 雷福平, 赵伟, 胡丹丹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4): 21-2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4.003
    摘要1143)      PDF(pc) (14161KB)(11)    收藏
    针对酒泉盆地酒东油田深层K1g3砂岩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问题,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开展成岩特征、成岩演化、成岩相与优质储层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酒东油田深层K1g3砂岩具有3类成岩特征,且Ⅱ、Ⅲ类成岩特征的砂岩是由Ⅰ类含铁白云石胶结致密砂岩在酸性溶蚀流体差异化作用下形成。酸性溶蚀流体有3期,前2期为大气淡水,第3期为有机酸流体,对砂岩溶蚀作用贡献最大的酸性流体是第2期大气淡水。K1g3砂岩可以划分为4类成岩相和2个成岩相带,B类成岩相为高孔高渗优质储层,D类成岩相为中孔低渗差储层,A、C类成岩相为含铁白云石胶结致密非储层;长2断层以西的主产油区为B类成岩相带,以东的扩边区为D类成岩相带,A、C类成岩相总体不发育。该成果可为酒东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扩边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CO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
    张怿赫, 盛家平, 李情霞, 宋平, 陈玉琨, 覃建华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6):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6.001
    摘要633)      PDF(pc) (1208KB)(555)    收藏
    CO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同类型的油藏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内外矿场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O2复合吞吐、CO2协同吞吐、超临界CO2吞吐、纳米颗粒辅助CO2吞吐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超临界CO2吞吐和纳米颗粒辅助CO2吞吐技术目前仍然局限于实验室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并通过矿场应用证实其实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CO2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该研究也将对CO2吞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王哲, 曹广胜, 白玉杰, 王培伦, 王鑫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1): 1-1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1.001
    摘要494)      PDF(pc) (1320KB)(377)    收藏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度较高。针对该问题,通过调研,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10.0~50.0 mD)主要通过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微生物驱及深部调驱的方式进行开发;特低渗透储层(1.0~10.0 mD)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和纳米材料驱等方式进行开发;超低渗透储层(0.1~1.0 mD)主要通过渗吸法、CO2驱、N2驱及空气驱等方式进行开发。逐步完善驱替介质的驱油机理,研发低成本、高效的环保型驱油体系并推进其在矿场实践中的应用,将一直是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发展趋势。该研究可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构造演化及有利区分析
    李建英,陈 旭,张 宾,杨金磊,苏 奥
    特种油气藏   
    5. 基于数据挖掘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油井产量预测方法
    谷建伟,周梅,李志涛,贾祥军,梁颖
    特种油气藏   
    6. 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谭富荣, 耿庆明, 刘世明, 杜芳鹏, 刘志武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1):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1.001
    摘要369)      PDF(pc) (893KB)(323)    收藏
    运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理论,对天然气形成、分解这一复杂动态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得到以下结论: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与生物降解密切相关;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压力临界曲线的主要因素为天然气、孔隙水的组分,地温梯度和冻土厚度不改变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压力临界曲线;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研究不仅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张凯, 陈掌星, 兰海帆, 马浩铭, 姜亮亮, 薛振乾, 张育铭, 程世轩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1
    摘要353)      PDF(pc) (1806KB)(282)    收藏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有效的碳处理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CCUS技术将迎来万亿级产业风口。目前,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CCUS技术文献以及全球正在运行和计划建设的CCUS项目,总结了国内外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CCU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目前碳捕集效率不足90%,碳捕集成本占CCUS项目总成本的60%~85%,碳捕集技术的研发重点应以燃烧前捕集(如乙醇、合成氨和天然气加工等行业)以及燃烧后捕集等以提高碳捕集效率、降低碳捕集成本为主;CO2利用技术目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突破高温、高压环境瓶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提高碳利用效率是CO2利用技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CO2在油气田和咸水层封存应围绕CO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增加CO2封存潜力开展进一步研究;CCUS项目需要克服实现经济盈利、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政策补贴激励等挑战;CCUS耦合氢能、油气田地热能等新能源将成为未来CCUS推广的新模式。该研究对于准确把握CCUS技术研究方向,推动CCUS技术进步与创新,加速CCUS跨越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苏里格气田岩石相控制的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差异机理
    李进步, 刘子豪, 徐振华, 李娅, 王艳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1): 10-1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1.002
    摘要333)      PDF(pc) (2161KB)(371)    收藏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孔隙结构复杂、井间产能差异明显、储层质量差异机理不明确等问题,以苏里格西区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探讨岩石相控制的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差异机理。结果表明:岩石相通过影响成岩演化序列控制储层质量,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相的储层质量最好,渗透率大于1.00 mD,主要发育粒间孔-缩颈型喉道,粗砂岩相的储层质量次之;根据岩石相及塑性岩屑含量,将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分为粗岩相(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相与粗砂岩相的统称)、富含刚性颗粒的中砂岩相、富含塑性颗粒的中砂岩相及细砂岩相4类;粗岩相经历了弱压实—强胶结—强溶解的成岩序列,物性最好,多呈孤立透镜状分布于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中,这一分布特征是导致井间产能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优质储层的预测及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一种基于OVT域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李红星
    特种油气藏   
    10. 厚层稠油油藏火驱射孔层段优化探讨
    张方礼
    特种油气藏   
    11. 海上多元热流体吞吐与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对比
    刘 东,胡廷惠,潘广明,吴金涛,张俊廷
    特种油气藏   
    12. 剩余油研究方法综述
    汪洋, 黄延明, 同鑫, 葛政廷, 陈峻, 吴頔, 吉少文, 肖飞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1): 14-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1.002
    摘要315)      PDF(pc) (1194KB)(263)    收藏
    为更加全面了解剩余油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方式对国内外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应用进行全面总结。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微构造、储层流动单元等分析方式以地质基础研究为出发点,是进行剩余油研究的基础;岩心分析法、微观渗流模拟、物理模拟、核磁成像技术是微观剩余油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微观角度对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技术是宏观剩余油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油田开发调整的基础数据;测井技术、化学示踪剂监测法、四维地震等方法是剩余油研究手段的有益补充;动态分析方法需要将多专业获取资料进行综合应用,去伪存真,相互验证,从而获取准确的剩余油研究结果。该成果为开发中后期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国外减阻水压裂液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蒋官澄 许伟星 李颖颖 黎凌
    特种油气藏   
    14. 辽河坳陷台安-大洼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
    单俊峰, 陈昌, 周晓龙, 方红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6): 11-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6.002
    摘要299)      PDF(pc) (3125KB)(296)    收藏
    台安-大洼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坳陷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分析,开展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揭示了台安-大洼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而指导断裂带勘探领域及目标的优选。研究结果表明:台安-大洼断裂带同时具有伸展拉张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断陷和右旋走滑期、坳陷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断裂带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控制了沉降中心由北向南迁移、储集体发育、复式油气输导体系的形成以及断层活动与油气排烃的匹配关系。明确了断裂带北部和南部的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为断裂带下一步勘探方向部署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带砂砾岩扇体沉积相井震联合地震精细描述
    刘建伟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1): 18-2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1.003
    摘要290)      PDF(pc) (2292KB)(216)    收藏
    砂砾岩扇体油藏是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油藏类型之一,针对该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描述精度低等难题,以岩心观察、测井响应分析和地震正演为基础,采用精细期次划分、合成记录标定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Y22井区砂砾岩扇体进行了亚相、微相的井震联合精细划分。研究表明:砂砾岩扇体各沉积亚相不同的沉积结构使其具有不同的反射特征,波形聚类属性能够较好地区分沉积亚相;盐家地区砂砾岩扇体扇中亚相主要发育辫状水道、水道间2种沉积微相,辫状水道岩性主要以厚层含砾砂岩沉积为主,水道边部为泥岩与含砾砂岩交互沉积;ACRLLDCNL测井曲线能够较好地区分岩性,在沉积相与构造期次模型的约束下,以测井曲线为基础,利用变差函数模拟能够实现砂砾岩扇体沉积亚相、微相的井震联合地震精细描述。该技术能够精细刻画砂砾岩扇体沉积相带,为砂砾岩扇体的勘探部署及后期产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肖雷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1): 22-2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1.003
    摘要277)      PDF(pc) (1787KB)(118)    收藏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伏油气藏分布区、下伏油气藏断盖配置不封闭区、上覆油气藏断盖配置封闭区和油气沿断裂运移有利部位,四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贝尔凹陷霍多莫尔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鼻状构造核部的3个局部区内,有利于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上覆油气藏,与目前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大磨拐河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的上覆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绝对渗透率对相对渗透率及其应用的影响
    高旺来
    特种油气藏   
    18.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条件研究
    施砍园, 庞雄奇, 王克, 牛思琪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6): 20-2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6.003
    摘要268)      PDF(pc) (2139KB)(293)    收藏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非均质性强、物性差,严重制约勘探与开发的问题,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成藏动力学等理论,通过钻井、录井、测井资料,结合多种测试分析数据,对研究区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华庆地区B257井区长6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要受优质的烃源岩、良好的储层与油藏特征共同控制。最终依据油层组的沉积背景、构造条件、储层条件、烃源岩条件和生产情况确定了2个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为华庆地区B257井区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四川盆地井研地区火山岩岩相类型及储层分布
    李素华, 贾霍甫, 胡昊, 李蓉, 余洋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6): 39-4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6.005
    摘要263)      PDF(pc) (3927KB)(65)    收藏
    四川盆地西南部井研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勘探领域取得油气突破,但火山岩岩相类型多样、地震反射特征差异明显、取心资料少、储层薄且分布规律不清,因此,进一步落实井研地区火山岩岩相及优质储层分布对该区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钻井数据建立火山岩储层正演模型,模拟影响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变化的因素,建立火山岩岩相和储层识别模式;在单井旋回期次、岩性、岩相和地震波形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相、地层厚度、相干体、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手段确定火山岩岩相类型及分布;在火山岩储层精细标定基础上,利用波阻抗和神经网络反演多种方法确定火山岩上、下储层分布;最终结合火山岩有利岩相、储层厚度、断裂、裂缝分布,圈定优质储层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井研地区发育爆发相、火山通道相和溢流相3种岩相类型,火山岩分布相对稳定,内部发育2套储层,爆发相下储层发育时明显影响火山岩底部地震反射;多种方法综合预测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工区西部和西南部,基底断裂、裂缝发育叠合区是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区。研究结果对井研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油藏中CO2埋存潜力评价模型与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赵晓亮,廖新维,王万福,陈昌照
    特种油气藏   
    21. 致密油藏储层综合评价新方法
    贾培锋,杨正明,肖前华,盛 倩,熊生春
    特种油气藏   
    22. 页岩油藏单相流体低速渗流特征
    李蕾, 郝永卯, 王程伟, 肖朴夫, 赵春鹏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6): 70-7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6.009
    摘要258)      PDF(pc) (1350KB)(160)    收藏
    页岩油气的有效动用条件及可动性评价方式与常规油气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为探究页岩油在微纳米孔隙中的渗流特征,采用低速渗流实验对国内外典型页岩区块潜江凹陷、济阳坳陷、美国鹰滩储层单相流体的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低速渗流特征主要受液固界面的边界层效应、滑移长度和渗流通道的影响。潜江凹陷渗流曲线呈下凹形特征,压力梯度越小,液固界面作用力越强,非线性段越明显;济阳坳陷受岩心微裂缝发育影响明显,低压力梯度时无机孔、微裂缝等大孔隙是主要流动通道,表面粗糙度及迂曲度低,随压力梯度增大,小孔及有机孔中流体参与流动;鹰滩储层受矿物组成与孔隙结构影响,渗流特征呈现2段斜率不同的线性段,随压差增大渗流阻力增加。该研究明确了微纳米孔隙中页岩油低速渗流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机制,为制订页岩油开发方案,指导页岩油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乌里雅斯太凹陷苏布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方向
    谢静平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6): 45-5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6.006
    摘要256)      PDF(pc) (3951KB)(136)    收藏
    针对苏布地区油源条件、砂体沉积模式、有效储层展布以及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等问题,运用地球化学分析、精细砂体刻画、岩矿分析等多种手段,从生油岩、储层条件、储盖组合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阐明了垂向上发育多个异常孔隙带的原因。研究表明:该区发育常规油藏横向构造聚集,有利砂体富集、非常规致密砂砾岩油气藏以及泥页岩油气藏3种成藏模式,纵向上中浅层为常规油藏,深层为非常规油气藏,呈现由浅至深为油藏带、油气混合带、气藏带分布规律。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该区勘探,可为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指明下步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南堡陆地油田水平井CO2吞吐主控因素
    马桂芝,陈仁保,张立民,强晓光,李远超
    特种油气藏   
    25. 火山岩储层分类方法在克百断裂带一区石炭系的应用
    罗旭东, 邓世坤, 冯芸, 唐彬, 彭立才, 李响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1): 57-6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1.008
    摘要241)      PDF(pc) (1565KB)(115)    收藏
    针对克百断裂带一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难度大且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分析影响该区火山岩储层分类的8个重要参数:岩性、岩相、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储集空间类型、岩相厚度和火山机构相带,依据研究区储层特征对这些参数赋值并进行相关储层分类数据计算,结合各单井储层分类成果,得到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依据火山岩储层分类指标值(RCI)可将一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为3类:Ⅰ类(0.6≤RCI<1.0)、Ⅱ类(0.4≤RCI<0.6)、Ⅲ类(0.0≤RCI<0.4),其中Ⅰ类储层最好、Ⅱ类储层较好、Ⅲ类储层最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未参与制订标准的16口井的储层分类中,准确率达到93.8%,表明该分类标准适用于研究区。研究成果对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分类与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下扬子宣城地区二叠系孤峰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
    张旭, 桂和荣, 洪大军, 孙艳坤, 刘宏, 肖万峰, 陈科夫, 杨志成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1): 29-3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1.004
    摘要238)      PDF(pc) (2271KB)(157)    收藏
    针对下扬子宣城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二叠系页岩气勘查难度大的问题,基于岩石物性测试,运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复电阻率法(CR法)进行联合勘查,探讨复杂地质条件下有效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表明:宣城地区孤峰组页岩具有“弱磁、低密度、中低阻、高极化”特征,含炭硅质页岩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特征,主要影响孤峰组的侵入岩体(花岗斑岩)具有“弱磁、低密度、低阻、低极化”特征。在宣城地区魏墩一带孤峰组页岩气勘查过程中,应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寻找弱磁、低重力地区,推断岩体分布情况;然后在岩浆岩不发育区布设CR法剖面,选择低电阻率(小于1 000.00 Ω·m)、高极化率(大于4.00%)的位置来布设钻井进行验证,共钻遇视厚度达50.89 m孤峰组含炭硅质页岩、硅质泥岩,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内容对宣城地区乃至下扬子复杂地质条件区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识别和页岩气“甜点”区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志楠, 张贵才, 王增林, 葛际江, 杜勇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1
    摘要238)      PDF(pc) (1555KB)(232)    收藏
    针对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种类较多,在实际研究中无法准确选择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对近年来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计算方法分为以束缚水膜体积与孔喉表面积的比值为机理的宏观计算方法,以及将基质简化为毛细管模型或从微元角度出发的微观推导方法;束缚水膜分为初始水膜、驱替后水膜和渗吸后水膜,初始水膜厚度受储层的相对湿度、储层深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影响,驱替后水膜厚度受驱替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因素影响,渗吸后水膜厚度受含水饱和度、离子质量浓度和基质组成等因素影响。该研究对计算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方法的选择以及提高采收率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气润湿性岩石吸附甲烷的实验和量子化学研究
    李颖颖,宣 扬,蒋官澄,王大喜,刘 冰
    特种油气藏   
    29. 致密油藏储层敏感性评价及主控因素研究
    王晓雯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1): 103-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1.015
    摘要233)      PDF(pc) (1814KB)(172)    收藏
    吴起油田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导致注水效果差。针对该问题,通过高压压汞、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了吴起油田长6段的孔隙结构特征和黏土矿物组成,选取9个孔隙结构参数作为特征参数,建立了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储层综合评价标准,将储层分为Ⅰ(好)、Ⅱ(中)和Ⅲ(差)3类,并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岩样开展敏感性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类储层敏感性具有明显差异,Ⅰ类储层弱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弱盐敏、中等偏强酸敏、中等偏弱碱敏;Ⅱ类储层中等偏弱—弱速敏和水敏、中等偏弱盐敏、弱酸敏、中等偏弱碱敏;Ⅲ类储层中等偏弱速敏、弱水敏、弱盐敏、中等偏弱—弱酸敏和弱碱敏;孔隙结构和黏土矿物组成是造成储层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同类致密油藏优化注水和储层改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国际合作项目SEC储量评估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衣艳静,鲁兵,原瑞娥,法贵方,贾 瀛
    特种油气藏   
    31. 鄂尔多斯东南部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冯子齐,于炳松,曾秋楠,李昱霏,姜豪杰
    特种油气藏   
    32. 压裂后增油量预测模型
    周志军,薛江龙,李慧敏,黄泽明
    特种油气藏   
    33. 稠油注空气低温催化氧化技术适应性研究
    蒋生健,唐晓东,张洋勇,李晶晶,崔盈贤
    特种油气藏   
    34. 黔西北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
    刘 冲,张金川,唐 玄,王中鹏,陈 前
    特种油气藏   
    35.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本溪组8#煤层方解石脉体成因
    王成旺, 徐凤银, 甄怀宾, 陈高杰, 甯波, 曹铮, 陈岑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4): 62-6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4.008
    摘要230)      PDF(pc) (50862KB)(37)    收藏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本溪组8#煤层方解石脉体成因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显微岩相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等方法,开展方解石脉发育期次分析以明确成脉流体来源和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8#煤层中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C1和C2),C1方解石脉的成岩流体主要为源于围岩母岩的地层卤水和富生物气有机流体,C2方解石脉的流体来源主要与有机质脱羧作用形成的液态烃类流体有关,同时C1和C2方解石脉的形成均受到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导致的深部热液流体影响。结合研究区烃类成藏史和埋藏史分析,明确C1方解石脉的形成时间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C2脉体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结合研究区8#煤层勘探生产实践,方解石脉发育区域煤层气富集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研究成果对于煤层气富集区域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张家口-怀来地区下马岭组页岩气储层与资源潜力评价
    李学元,陈尚斌,李绪慧,陈司,王笑奇
    特种油气藏   
    37. 长宁背斜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期次解析
    万远飞, 秦启荣, 范宇, 吴建发, 赵圣贤, 季春海, 范存辉
    特种油气藏    2021, 28 (1): 59-6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1.01.008
    摘要225)      PDF(pc) (3149KB)(133)    收藏
    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对页岩气有利区优选具有重要意义。以川南地区长宁背斜龙马溪组地层为例,通过对野外露头裂缝的观测分析,结合构造解析、构造反演等手段,对裂缝发育特征及期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宁背斜以平面剪切缝和剖面剪切缝为主,裂缝发育程度高、倾角大、充填程度高。区内龙马溪组裂缝可分为3套,分别形成于3期构造运动:第1套为NNW、NE向平面剪切缝和近EW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以方解石全充填为主;第2套为NW、近EW向平面剪切缝和NE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末期—喜山运动早期,裂缝充填物包括方解石及少量泥质、黄铁矿;第3套为近SN、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喜山运动中期至现今,裂缝充填程度低,充填物为少量方解石。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赵振宇,孙远实,李程善,张 庆
    特种油气藏   
    39.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
    单俊峰, 吴炳伟, 金科, 董德胜, 刘媛媛, 崔晓磊, 迟润龙, 聂文彬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6): 29-3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6.004
    摘要224)      PDF(pc) (2174KB)(50)    收藏
    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勘探开发主要目的层,天然气富集成藏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控制。由于晚古生代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演化,沉积相类型不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尚不明晰。为此,通过沉积演化史分析,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微观储层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对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主要发育潮坪相,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盒8段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本溪组潮汐水道、山西组和盒8段水下分流河道为最有利储集相带。本溪组潮汐水道砂体呈透镜状,分布局限,山西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期迁移叠加,有一定规模,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呈“毯式”分布。本溪组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山西组和盒8段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为主。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是影响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储层整体具有特低孔、超低渗特征,但自下而上岩石组分中石英含量逐渐降低,岩屑和填隙物含量逐渐升高,自本溪组至山西组、盒8段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逐渐变差。本溪组厚层状的潮汐水道和山西组、盒8段连续叠置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纯、粒度粗、物性好、含气丰度高,为优势储集体,本溪组优质孔隙相对更发育,易于天然气富集高产。研究结果对宜川-黄龙地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及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海拉尔盆地贝西南地区南屯组油气侧向运移路径综合确定及运移模式探讨
    孙同文, 王芳, 王有功, 李军辉, 姚诗华, 李冰妮, 成镱娜, 刘敏华
    特种油气藏    2022, 29 (4): 38-4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4.005
    摘要223)      PDF(pc) (9177KB)(16)    收藏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对研究区南屯组的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有3组油气运移路径,一是由贝西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贝西斜坡侧向运移;二是由贝西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呼和诺仁构造带运移;三是由贝西北和贝西南次凹向呼和诺仁构造带汇聚的油气,沿构造脊和断层走向向西南部运移。在明确运移路径基础上总结出3种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沿构造脊及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同向断阶“阶梯状”运移模式和反向断阶“牙刷状”运移模式,各种运移模式控制的油气富集部位和油藏类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有利区优选和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