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上一期   
    综述
    地下储氢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潘滨, 杨雅文, 陈婷, 杨永飞, 宋先知, 万继方, 陈宏坤, 崔少东
    2025, 32(4):  1-1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1
    摘要 ( )   PDF (14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氢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大规模氢能存储技术瓶颈。盐穴、废弃油气藏和咸水层储存空间大、密封性好,储氢潜力巨大,地下储氢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储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研究和现场测试工作。基于前人研究,分别从地下储氢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等角度对国内外地下储氢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阐明了地下储氢、储碳和储天然气的异同点,梳理了地下储氢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指明了下步研究重点方向。该研究指出了当前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地下储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油气产量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谢坤, 田轩硕, 刘长龙, 邵明, 刘延春, 高铭宣, 袁世亮, 张宝岩
    2025, 32(4):  14-2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2
    摘要 ( )   PDF (13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油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工艺措施的复杂多变性影响,生产数据的分析利用程度多取决于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经验,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难以满足油气藏高效开发需求,亟待发现更加高效的油气产量预测方法。近年来,以深度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和迁移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凭借处理高维数据、捕捉时序数据长期依赖关系和提取开发数据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油气产量预测中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该文通过对常用油气产量预测机器学习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产量预测领域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油气产量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未来,一方面应加强对物理约束融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研究,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避免过于理想化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合小样本情况下的算法和迁移学习技术,充分利用历史生产数据,为油气产量预测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技术支持。该研究对油气产量的智能预测技术完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地质勘探
    低温灰化反演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方法探究
    宋党育, 杨春林, 李云波, 乔雨
    2025, 32(4):  25-3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3
    摘要 ( )   PDF (13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方法在研究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时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开展低温灰化实验,分析灰化过程中孔隙的变化与转化规律,建立了页岩微孔与介孔的有机、无机来源反演方法,并通过低温灰化反演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纳米孔隙的有机、无机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对微孔孔容和比表面积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77%和44.62%,对介孔孔容与比表面积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77%和12.85%,有机质微孔与介孔的孔容与比表面积约为无机质微孔与介孔的18.0倍和1.7倍;与传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相比,低温灰化反演法克服了有机质中孔隙非均质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能够有效统计每个样品中有机质孔隙来源的真实量;页岩微孔与介孔的来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且受控制程度在微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低温灰化反演方法的建立对深入了解页岩气的储集机制、游离态甲烷含量及释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琼东南盆地崖城13-1低凸起崖城组勘探突破与启示
    任丽娟, 何小胡, 张亚震, 谢超, 王立锋, 蔡全升
    2025, 32(4):  33-4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4
    摘要 ( )   PDF (2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总结崖城组成藏地质认识,推动气田扩边增储,基于新钻井、地震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崖城13-1气田崖城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砂砾岩,砂体发育规模大、物性好,构造顶部被梅山组泥岩覆盖,侧翼上倾方向被泥岩隔层分割,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典型的构造-地层圈闭。由于圈闭位于崖城组构造高部位,受到崖南凹陷及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的双重供烃作用,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YC13-10-C井崖城组天然气的突破也证实了崖城13-1气田地层具有差异富集、立体成藏的特点。因此,围绕已有的含气构造或者气藏区,自高部位向低部位开展构造-地层圈闭立体勘探研究将是该区乃至类似气藏下一步天然气滚动勘探的重要方向。该认识对崖城13-1气田的下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渤中油田沙河街组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多维参数分类评价
    肖大坤, 范廷恩, 杨二龙, 范洪军, 张景军, 张利军
    2025, 32(4):  41-4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5
    摘要 ( )   PDF (24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中油田沙河街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其分类研究程度低,缺乏具有勘探开发指导意义的成果与认识。针对该问题,通过分析高压压汞、油水相渗、岩心核磁等实验结果,对渤中油田低渗透储层宏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等精细表征及单因素进行分类讨论;利用参数优选、综合分类指数计算、K-均值聚类等方法实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沙河街组低渗透储层是一套以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小孔细喉为主要特征的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1.40%,渗透率平均为1.90 mD;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主要发育片状、片弯状等喉道类型。依据综合评价方法及综合分类指数体系,将低渗透储层划分为3类,Ⅰ类为优质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层品质和渗流能力,Ⅱ类为中等储层,Ⅲ类为相对较差储层。该评价方案对储层有利区预测和开发方案制订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岩溶储层分布及成藏特征
    李素华, 贾霍甫, 卢齐军, 李蓉, 苏成鹏, 朱兰
    2025, 32(4):  50-5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6
    摘要 ( )   PDF (6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岩溶储层分布和成藏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将岩溶储层进行分类,优选地震属性进行分布预测,分析了不同类型岩溶储层的成藏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有利的古地貌单元内,发育顶部岩溶、层间岩溶、与断层相伴生岩溶及岩溶塌陷4种类型岩溶储层,地震纹理熵属性对层间断溶体、岩溶塌陷刻画精度较高;研究区为“自生自储、下生上储,断裂、裂缝高效输导”的油气成藏模式,古地貌、不同类型岩溶储层分布、断裂和裂缝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着茅口组气藏的分布。研究成果为该区茅口组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支撑。
    基于改进Stacking算法的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岩性识别方法与应用
    罗水亮, 漆影强, 唐松, 阮基富, 高达, 刘乾乾, 李生
    2025, 32(4):  58-6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7
    摘要 ( )   PDF (13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川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传统岩性识别方法精度低、模型泛化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tacking算法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该方法融合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优势,优化特征加权策略,可提高对测井曲线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同时增强对复杂岩性的识别准确性和稳定性。相比传统方法,该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捕捉测井数据的非线性关系,并降低不同岩性类别间的预测混淆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识别精度达到96%,较传统模型提升6个百分点,且平均相对误差更低,预测效果更优。改进的Stacking算法结合高效计算框架,可显著提升训练和预测效率,使岩性识别更加高效、可靠。该方法可有效地识别复杂岩性,为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识别提供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堡子湾地区三叠系长1+2低渗透砂岩储层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张靓, 齐媛, 孙玉玺, 贺燚平
    2025, 32(4):  68-7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8
    摘要 ( )   PDF (2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麻黄山—堡子湾地区三叠系长1+2油藏普遍发育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尚未明确。为此,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开展成藏条件、油藏富集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1+2油藏油源来自于长7段深湖相泥页岩,油气通过断层、多期叠置砂体运移;不整合面、低幅鼻隆构造、优势相带和物性是控制长1+2油藏富集的关键因素;在不整合面和低幅鼻隆构造封挡作用下,油藏不断向东南方向迁移,在优势相带及物性好的区域油气最为富集,具有“不整合面遮挡、砂体断层疏导、鼻隆控藏、物性控富”的成藏特征。研究成果为该地区低渗透油藏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长岭断陷断层演化特征及油气意义
    刘嘉榆, 李涛, 杨光, 胡佳, 张珈畅, 蔡雨汛
    2025, 32(4):  77-8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9
    摘要 ( )   PDF (50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长岭断陷主干控洼断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长岭断陷骨干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恢复分析,选用生长指数、古落差和活动速率3个指标综合分析各个洼槽主干控洼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对长岭地区各洼槽的演化、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长岭断陷主干控洼断层经历了多期活动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垂向上沟通了多个层系,为油气运聚提供有利的输导条件及成藏区域。断陷期断层活动最活跃,沙河子组烃源岩大量生油,沿主干断层进行侧向和垂向输导;断陷衰减期大部分断层受拉张应力形成同沉积断层,并在局部地区发育同沉积背斜、逆牵引构造和鼻状构造等;拗陷期断层活动减弱或停止,大部分断层起到封闭作用;反转期断层受挤压应力形成反转断层,油气藏发生调整和再运移。长岭断陷东西向为“三堑夹两垒”的分带特征,各洼槽结构演化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长岭断陷内部洼槽成藏模式。该研究深化了对长岭断陷控洼断层构造特征的认识,可为控洼断层对成藏模式的影响评价提供借鉴。
    油藏工程
    热化学流体对致密储层破裂压力的影响
    赖枫鹏, 张浩楠, 曹龙涛, 刘开元, 赵千慧, 苗丽丽
    2025, 32(4):  87-9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0
    摘要 ( )   PDF (10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领域中,在降低破裂压力以提升压裂效率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综合对比等方法,对优选出的氯化铵与亚硝酸钠(NH4Cl-NaNO2)反应放热体系展开研究,明确该放热体系在致密砂岩岩心中产生的温度与压力变化规律及其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对比了该体系和常规水力压裂对破裂压力及裂缝起缝的影响。结果表明:NH4Cl-NaNO2放热体系在岩心中最高可产生133 ℃的高温和11 MPa的高压,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相符,该体系能有效增加致密砂岩杨氏模量并降低泊松比,其岩石破裂压力与常规水力压裂相比降低23.76%。该研究对推动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提升热化学流体压裂技术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转向临界能量的超低渗透油藏注CO2气窜缝网形成机理
    刘志远, 赵海峰, 甘贵鹏, 张旺
    2025, 32(4):  94-10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1
    摘要 ( )   PDF (24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且缺乏气窜形成的力学机理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超低渗油藏致密砂岩CO2驱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天然裂缝型气窜通道随注入能量累积而两端同时转向的临界能量规律,进一步建立了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判别准则。现场注CO2气窜的示踪剂动态监测结果验证了该准则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界能量与天然裂缝尺寸、应力强度因子等成正相关关系,与弹性模量成负相关关系,而与自身倾角和井筒夹角成三角函数关系;气窜缝网连通所需的能量均随注入压力和注入排量的增大而增大;通过与2个井组气窜的示踪剂监测情况对比,发现该能量判别准则适用于300 m左右的井间距离。该能量准则可避免气窜通道前缘复杂流固耦合计算,并弥补了经典应力判别准则无法反映作用时间效应的缺陷,为超低渗油藏注CO2气窜提供力学机理支撑。
    稠油油藏空气辅助微生物驱稠化营养激活体系评价及应用
    刘晓丽, 李阳, 白雷, 马艳清, 马挺, 姜振学, 万云洋
    2025, 32(4):  104-11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2
    摘要 ( )   PDF (13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L-9油藏是具有边底水的薄层砂岩普通稠油油藏,受边底水及CaCl2水型的影响,常规的化学驱体系并不适用。针对该问题,开展了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试验过程中,为了抑制底水锥进及高渗通道水窜,扩大微生物驱波及体积,利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示踪剂监测数值模拟技术识别了水流优势通道,证实了水窜通道两侧剩余油饱和度高,评价了以生物多糖为主的稠化营养激活体系与现场回注污水和地层水的兼容性、体系对主要采油功能菌的激活效果及激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添加激活剂的稠化营养体系表现出较高的黏度和稳定性,岩心封堵率可达93.1%,提高采收率15.5个百分点;在添加激活剂后,采油功能基因及总菌浓度增加了1~2个数量级,促进了稠化体系的降解;注入稠化营养激活体系后,高渗通道得到有效封堵,增油降水效果良好。该研究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微生物驱过程中配套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多周期蒸汽吞吐井间汽窜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
    王泊, 李德儒, 唐磊, 李长宏, 赵长喜, 郝丽娜, 曲涵, 邓浩坤
    2025, 32(4):  112-1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3
    摘要 ( )   PDF (23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存在蒸汽窜流现象,严重影响注蒸汽开发的效果。然而,目前对高周期蒸汽吞吐后井间汽窜通道的描述与汽窜程度的评价均无量化指标,造成现场汽窜治理措施方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与适应性。针对该问题,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汽窜通道形成的原因与机制,通过可视化实验得到了汽窜通道宏观及微观形态,建立了一套蒸汽吞吐井间窜流通道的定量计算理论模型及汽窜程度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河南油田井楼一区北部楼1917井区油藏物性与汽窜现状进行了汽窜通道的参数计算,进一步开展了汽窜治理措施优化。研究表明:井间汽窜发生后,窜流通道占据主流通道,平面波及范围整体呈“楔状”分布,平面波及系数约为43.16%,汽窜通道迂曲率约为1.2,总数量约为4~5条,渗透率增幅平均为3~5倍,平均直径约为368 μm,汽窜通道体积约占波及体积的8.5%。2020年至今,现场实施汽窜治理技术220井次,累计产油3.14×104 t,累计增油5 327 t,阶段油汽比为0.27,提高采收率3.5个百分点,产出投入比达1.9∶1.0。该技术得到规模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稠油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数据驱动的储气库井底压力预测
    蒋华全, 曾娟, 李力民, 温廷钧, 周俊池, 陈小凡, 王剑
    2025, 32(4):  122-12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4
    摘要 ( )   PDF (12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储气库井底压力难以准确快速获取的问题,以相国寺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驱动原理,运用监督学习方法,对该储气库10口井共14组数据的12种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开展井底压力预测研究,建立了高斯过程回归(GP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3种井底压力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影响井底压力的主要因素为日注采量、井口压力、地层压力和井口温度;SVR、GPR、ANN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为99.2%、97.4%、95.1%。说明数据驱动方法能有效预测井底压力,其中,SVR模型可为储气库的注采调控提供更可靠的预测手段。该研究对提高储气库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钻采工程
    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研究及实验
    刘建峰, 张馨, 王延涛, 赵兴罡, 刘兵
    2025, 32(4):  130-13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5
    摘要 ( )   PDF (10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注汽系统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问题,开展适用于稠油注汽的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研究,以实现稠油绿色开发。利用Abaqus软件模拟方法和系统综合热效率评价方法对系统工况进行优化设计,并开展现场试验。研究表明: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通过消纳绿电/谷电替代燃烧化石能源生产稠油注汽用湿饱和蒸汽的技术可行;蒸汽预热系统的蒸汽流量随蒸汽压力变化波动范围小,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是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系统的优选预热工艺;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系统负荷率为60%~100%时,系统综合热效率为92.61%~94.34%,且系统综合热效率随系统运行负荷的增加而提升;系统综合热效率的试验值平均数比理论计算值平均数低0.44个百分点,偏差小;与现有燃气注汽锅炉相比,试验站年产蒸汽4.8×104 t,替代天然气313×104 m3,CO2减排6 768 t。该技术可为稠油注汽系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指导,系统综合热效率评价方法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
    气井温度响应型自消泡智能泡排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杜竞, 陈君, 毛玉昆, 许鸷宇, 廖丽, 冶克杰, 李刚, 侯宝峰
    2025, 32(4):  136-14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6
    摘要 ( )   PDF (13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排水采气工艺中起泡剂和消泡剂用量过大、消泡不彻底、工艺复杂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气井温度响应型自消泡智能泡排剂TS-1,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温度为80 ℃、矿化度为20×104 mg/L的条件下,泡排剂有较好的起泡性能和稳定性;质量分数为0.2%的泡排剂溶液能够在20 ℃左右自身完成相态的转变,由起泡性转变为消泡性,起泡体积达到420 mL,泡沫半衰期达到13 min;地层砂对泡排剂溶液的起泡能力影响较小,携液率达到84.8%,20 min后自消泡率达到84.3%;在加入增效剂ESAB后,自消泡率接近100.0%,自消泡能力提升;气井自消泡智能泡排剂在井口位置及地面管线中,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可迅速自消泡,避免了加入消泡剂的步骤,简化了操作流程,并有效提高了泡沫排水作业的效率。自消泡智能泡排剂成功应用后,平均日增产气4 000 m3,平均日增排液2.8 m3,增气排液效果明显。该成果为气井排水采气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重要的矿场应用价值。
    页岩地层油基高滤失承压堵漏技术
    张婧, 衡德, 徐兴海, 李博, 文乾彬, 黄旭东, 温杰
    2025, 32(4):  143-14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7
    摘要 ( )   PDF (7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页岩地层油基钻井液漏失频繁且严重、常规堵漏技术效果不佳的难题,研制了一种油基高滤失承压堵漏剂。开展悬浮稳定性、滤失时间、初始强度、承压能力和钻井液适配性评价实验,分析了油基高滤失承压堵漏剂的特性及堵漏原理,探讨了油基高滤失承压堵漏工艺及其现场应用效果。研究表明:油基高滤失承压堵漏剂由纤维、多孔惰性材料、渗滤性材料、助滤剂按特定比例均匀混合而成,配制的堵漏浆悬浮稳定性好,全滤失时间小于50 s,固化体初始强度高,150 ℃下快速滤失性质稳定,承压能力为10.0~19.0 MPa,钻井液适配性好。现场应用效果显示,油基钻井液高滤失承压堵漏技术工艺简便安全,油基钻井液适应性强、承压能力高,适用于油基钻井液小型、中型、大型漏失和水基钻井液强水敏泥页岩地层漏失。该研究为页岩地层油基钻井液承压堵漏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碳酸盐岩酸化数值模拟
    杨俊超, 程远方, 韩忠英, 韩松财, 闫传梁, 赵珠宇, 孙波
    2025, 32(4):  149-15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8
    摘要 ( )   PDF (3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蚓孔扩展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双尺度连续模型和裂缝离散处理方法,建立了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耦合多矿物成分酸化的MFCAC数学模型,分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储层蚓孔扩展机理和酸蚀特征,研究了CaMg(CO3)2与CaCO3初始含量比、酸液温度和反应放热对蚓孔扩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蚓孔扩展方向主要受周围距离较近的裂缝控制域主导;温度效应导致酸岩反应速率增加,H+有效传质距离缩短,导致主蚓孔沟通的天然裂缝数量减少;反应放热导致的H+扩散速率增加使酸液更容易向各方向孔隙扩散,蚓孔形态更复杂;酸液突破体积比随CaMg(CO3)2初始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CaMg(CO3)2与CaCO3初始含量比为1.5时,对应的酸液突破体积比最小;酸液突破体积比随酸液温度的增加而变大;与不考虑反应放热相比,考虑反应放热的酸液突破体积比更小。该研究为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施工中动态蚓孔扩展的精准调控及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型不同气井生产管柱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刘时春, 贾友亮, 白晓弘, 杨旭东, 卫亚明, 赵彬彬, 肖述琴
    2025, 32(4):  158-16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19
    摘要 ( )   PDF (2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 400~4 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Ф50.8 mm连续管自主携液能力更强,积液程度更小,井底流压更低,日产气量更高;临界携液流量随水气比、井口油压、井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水气比与井口油压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井深的影响;当井筒流型转变为段塞流时,Ф50.8 mm连续管气相流量(7 000 m3/d)低于Ф60.3 mm油管(16 000 m3/d),后者生产时间比前者减少了70%以上。现场试验表明,相比Ф60.3 mm油管,Ф50.8 mm连续管完井效率更高,自然连续生产期延长了1.5 a,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气井携液规律分析及排水采气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低产气井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能源
    W型地埋管系统跨季节储热性能研究
    张杰, 牛晨, 于春雨
    2025, 32(4):  167-17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20
    摘要 ( )   PDF (21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地埋管设计参数对系统储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W型地埋管跨季节储热系统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流速、井间距及有效埋深等因素对储热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下温度场在跨季节储热过程中沿径向变化最为显著;地埋管内循环流体的最佳流速为0.6 m/s时,可实现储热效率与能耗的平衡;提升系统入口流体温度虽能增大管内温度波动范围,但同时也加剧了热损失;正六边形管群布局下,最佳井间距随地埋管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研究成果可为地埋管跨季节储热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