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本溪组8号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
    沈柏坪, 李荣相, 白洪涛, 朱连丰, 雷虎, 陆纪潮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32-3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4
    摘要1482)      PDF(pc) (2700KB)(68)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宜川—上畛子区块本溪组8号煤岩纵向优势储层及有利勘探区带,选取宜川地区本溪组8号煤岩岩心样品,通过宏观煤岩类型描述、显微组分鉴定、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实验,综合分析8号煤岩沉积环境及成煤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溪组8号煤岩为光亮煤、半亮煤及暗淡煤混合堆积产物。煤岩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无机组分以高岭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石英、长石;中下部煤岩有机组分含量多,光亮煤发育,为优质煤层。煤相及煤岩演化程度是成藏的主控因素,低位覆水森林沼泽是有利勘探区带。该认识对宜川地区本溪组8号煤岩富集规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煤岩气勘探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浅层超稠油油藏双水平井SAGD电加热预热启动参数优化设计与矿场试验
    何万军, 孙新革, 吴永彬, 罗池辉, 郭昊, 张基朋, 李淑娴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77-8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9
    摘要566)      PDF(pc) (1284KB)(110)    收藏
    由于新疆油田陆相非均质超稠油油藏SAGD注蒸汽循环预热启动过程中,注采井井间压差波动较大,现场调控难度大,蒸汽易进入高渗透水平段油层,造成水平段局部优先连通或者汽窜,蒸汽腔发育不均衡,导致水平段动用程度较低,从而影响SAGD生产效果。为此,提出了双水平井SAGD水平段下入电加热器的开发方式,利用热传导原理对注采井井间的油层进行均匀加热,并优化了SAGD电加热预热启动的关键操作参数,包括SAGD电加热启动井筒预处理、流体替液循环操作参数和转SAGD生产时机,形成了SAGD电加热预热启动操作流程。在新疆油田重A井区FHW01TW井组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进行SAGD电加热预热启动矿场试验,预热启动时间从320 d下降至163 d,节省蒸汽3.79×104 t,减少CO2排放4 846.6 t。该技术将成为双水平井SAGD开发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纳米颗粒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蒲万芬, 杨帆, 任豪, 贺伟, 李博文, 张辉, 朱建林, 曹效东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1
    摘要400)      PDF(pc) (848KB)(159)    收藏
    近年来,纳米颗粒在三次采油领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纳米颗粒驱油机理及发展现状认识不清等问题,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在纳米颗粒驱油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纳米颗粒的纳米尺寸效应、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分离压力、乳化作用、防止沥青质絮凝、催化裂解等驱油机理;展望了纳米驱油材料在高含水、低渗透、致密油及页岩油等油藏类型中的应用潜力;指出纳米颗粒在石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该研究可为纳米颗粒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及规模应用提供参考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准噶尔盆地齐古组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探讨
    张美, 任新成, 商丰凯, 徐佑德, 曲彦胜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67-7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8
    摘要342)      PDF(pc) (3451KB)(52)    收藏
    准噶尔盆地腹部A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多口钻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分布控制因素及模式不清等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重矿物及微量元素等资料,对研究区齐古组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浅水河控三角洲形成于多物源供给、水体较浅且频繁震荡、水动力中等的沉积环境,砂体类型以河坝复合体为主,岩石普遍为氧化色。根据砾石层厚度、粒径、层理规模等将河坝复合体划分为主水道+残余河口坝、分支水道+残余河口坝、残余河口坝为主3类。其中,分支水道+残余河口坝、残余河口坝为主的河坝复合体为有利砂体,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基准面变化、河道供源与古地貌、河流与波浪作用影响。有利砂体纵向上分布在基准面上升的中期;平面上分布在与主水道距离适中的斜坡区和平台区。该研究成果深化了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可为下一步优选区带提供依据,也可为类似区块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南堡凹陷林雀次洼沙一段页岩不同尺度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高永亮, 李国永, 刘小平, 马乾, 孟令箭, 王建伟, 魏亚琼, 庄东志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39-4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5
    摘要263)      PDF(pc) (3472KB)(42)    收藏
    针对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一段页岩油藏的孔喉结构缺少分析评价等问题,运用扫描电镜(SEM)和恒速压汞实验方法,利用分形理论手段,评价了不同尺度孔喉的分形维数。研究表明:页岩孔喉分成大尺度和小尺度2种类型,不同尺度孔喉分形维数差异较大。小尺度孔喉受压实、胶结作用强烈,以晶间孔、粒内孔和管束状喉道为主,非均质性弱,孔喉空间变形较少,分形维数较小;大尺度孔喉以粒间孔、孔隙缩小型喉道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储集空间较大,可见孔喉变形现象,非均质性强,分形维数较大。由于页岩储层中存在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孔喉,导致其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非均质性特征,分形维数能有效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该研究成果为页岩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页岩油的开发效率,对油田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氯氧镁水泥在石油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徐梦冉, 步玉环, 赵恒仪, 刘芳, 庞学玉, 张振, 向刚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0-2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2
    摘要238)      PDF(pc) (1367KB)(77)    收藏
    普通水泥存在固化后体积收缩、脆性大且生产耗能高等问题,而氯氧镁水泥能较好地改善普通油井水泥的弱点,并具有力学强度高、CO2吸附性强、耐温、抗盐卤腐蚀等工程优势,研究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介绍了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水化产物及水化反应机理,总结了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固井、储层堵漏、钻井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并指明了氯氧镁水泥在CCUS、盐膏层固井、深水浅层固井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氯氧镁水泥在石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页岩油井筒结蜡力学性能参数变化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特征
    张炜, 徐毓珠, 文义民, 刘建仪, 郎东阁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51-15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9
    摘要224)      PDF(pc) (4905KB)(54)    收藏
    针对陆相页岩油气田井筒结蜡过程中蜡块力学性能参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以nC5H12-nC24H50为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含蜡页岩油中蜡分子的扩散与聚集行为,并分析蜡块力学参数及其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温度高于50 ℃时,蜡分子分布松散,含蜡页岩油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为0,随着温度的降低,蜡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含蜡页岩油的黏度、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升高,最终发展成蜡状晶体。在同一温度下,蜡块的剪切模量低于体积模量,此时蜡块更容易受到剪切力从管壁脱落。当温度低于50 ℃时,蜡的剪切模量大于0,说明此时井筒开始结蜡,需要进行清蜡操作。随着蜡的剪切模量增大,清蜡方式依次选择为热洗清蜡、化学清蜡剂清蜡、井筒通井刮蜡。该研究定量获得了页岩油气井结蜡力学参数与温度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清防蜡措施方案的制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复杂岩性低渗透凝析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
    冉令博, 王佳, 鲁文婷, 南荣丽, 张任平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59-16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20
    摘要212)      PDF(pc) (1343KB)(33)    收藏
    新疆油田前哨2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复杂岩性低渗透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出现反凝析现象,直井试油效果差异大,水平井分段压裂合理施工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方法,建立目的区三维地质及三维地应力模型,基于实际的储层特征、应力特征,研究压裂液注入量对地层压力及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际相态图判断压裂过程中是否存在凝析现象,并完成水平井压裂方案优化。研究表明:水平井压裂对该凝析气藏开发有正向作用,大量压裂液注入使得地层压力升高,可以抵消温度场降低对凝析油析出的影响。目的层平均渗透率为1.86 mD,储层物性好,水平井压裂射孔簇间距为25 m、单簇加砂量为20.0~25.0 m3左右时能取得较好压裂效果。该研究成果对类似地质特征的凝析气藏快速开发建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预测
    李皋, 梁斌斌, 谢强, 何龙, 上官自然, 杨旭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24-3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3
    摘要206)      PDF(pc) (2034KB)(61)    收藏
    针对彭州气田雷口坡组构造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程度认识不清的问题,考虑沉积微相、层厚和层面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工程地质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构造裂缝预测方法,并以PZ-6井区雷四段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了井区—单井跨尺度构造裂缝评价。结果表明:井区地层构造裂缝以斜交缝为主,断层区域构造裂缝线密度约为1.3 条/m;藻云坪、灰云坪沉积微相较其他沉积微相裂缝线密度更大,井区裂缝线密度统计结果和预测结果相对误差为6.83%,可在上述2个沉积微相中优先部署井位;单井地层构造裂缝预测结果和测井结果吻合程度为91.23%,层面处地层破裂系数大于1.2,表明层面处构造裂缝更发育;薄层受层面影响,其主应力变化更为明显,在施工中可根据单井构造裂缝分布预防井漏。研究结果对明确彭州气田雷口坡组气藏构造裂缝分布特征、层位优选、井位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设计方法
    赵海建, 李大伟, 魏斯壮, 王雪松, 吴广, 李庆峰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142-14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17
    摘要192)      PDF(pc) (4147KB)(13)    收藏
    针对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计算不合理,导致施工安全风险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井筒续流理论和气液两相流理论,对压井前井筒内流体的初始分布状态、压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的压力变化规律、压井液密度及排量设计方法等开展了研究,并建立了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计算方法与最小压井液排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压井前考虑溢流循环、关井续流及关井滑脱3个过程,结合漂移流动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气液两相流高度与持气率;以储层保护为目标提出的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设计方法,能够减少推入地层中的钻井液量,大幅降低储层污染风险;综合高井口回压与气液逆流条件下气泡滑脱的特点,以小气泡滑脱速度计算直推法最小压井液排量,更符合实际。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设计方法和最小压井液排量计算方法与实际压井案例及全尺寸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误差均在20%以内,表明该压井参数设计方法科学合理。该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现场工程师采用直推法压井时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川中地区沙二一段古地貌对河道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
    吴鑫涛, 刘丽, 葛家旺, 冯潇飞, 胡成军, 肖尧, 宋林珂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57-6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7
    摘要187)      PDF(pc) (3739KB)(55)    收藏
    沙溪庙组是目前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层位,主力含气层系为沙二一段(J2s12)河道砂体,然而河道砂体与古地貌的耦合关系研究较为缺乏,制约了下一步致密气的精细勘探开发。针对这一问题,在建立川中地区等时格架的基础上,基于沉积补偿原理,充分考虑地层差异压实作用,采用印模法,半定量化恢复了J2s12段古地貌格局;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J2s12段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地貌单元和沉积微相之间的耦合关系。采用地震多属性融合方法进行了砂体厚度预测,提出了古地貌控制河道砂体分布及砂体优势运输通道,即“河谷输砂、河间丘分砂、缓坡阻砂”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J2s12段为谷丘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南西高北东低,整体坡度较缓,主要发育主河谷、支河谷、河间丘和缓坡4类地貌单元;研究区J2s12段发育陆相河流沉积体系,河道砂体平面呈条带分布;J2s12段古地貌单元控制了沉积微相分布,河道沉积集中发育在河谷,河漫沉积多发育在缓坡。该研究成果对下一步致密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李艳春, 隋明园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12-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02
    摘要186)      PDF(pc) (1265KB)(374)    收藏
    注水油藏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加剧,高温、高盐环境也对化学驱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驱的应用面临新挑战。为此,该文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多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分析有机碱三元复合驱、无碱二元复合驱、非连续化学驱、纳米复合驱等驱替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了驱油体系性能在稳定性、适应性、评价方法、储层损害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及挑战,对低伤害化学驱油体系、复合驱智能化发展等技术进行展望。该研究对化学驱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耐温自降解暂憋剂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刘顺, 刘建斌, 陈鑫, 周志祥, 黄凯, 杜恒毅, 张亚龙, 王宗振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45-15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8
    摘要185)      PDF(pc) (885KB)(26)    收藏
    暂憋体积压裂技术要求暂憋剂解堵时间在几小时之内,而暂堵剂的解堵时间通常为几天,无法满足暂憋体积压裂对暂憋剂性能的要求。为此,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纤维素为主体,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暂憋剂,并研究了在油藏条件下温度、矿化度、草酸含量、暂憋剂粒径对暂憋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暂憋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残渣率基本维持稳定;温度为60 ℃时,暂憋剂可流动时间为2.60 h,溶解时间为7.43 h,残渣率为7.25%;暂憋剂的溶解速度随矿化度的升高而略有延缓,并且暂憋剂在CaCl2溶液中的溶解速度较NaCl溶液中的溶解速度更慢,具有较好的耐盐性;暂憋剂与压裂液有较好的配伍性,在压裂液中的可流动时间和溶解时间略有延长;草酸含量对暂憋剂的残渣率影响非常小;随着暂憋剂粒径的降低,暂憋剂的可流动时间和溶解时间呈先缓慢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并且组合粒径的暂憋剂的可流动时间和溶解时间均较单一粒径的暂憋剂有所延长。研究结果可为暂憋剂性能优化与暂憋剂运移规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响应面法优化两亲性MoS2纳米流体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技术
    梁拓, 尹成峰, 屈鸣, 杨二龙, 侯吉瑞, 杨昌华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20-12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5
    摘要183)      PDF(pc) (6404KB)(35)    收藏
    为探究多因素交互作用对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的影响,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中的Box-Behnken法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以采收率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和渗透率三者之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显著性分析表明,影响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渗透率、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响应曲面分析结果表明,注入速度和渗透率的交互作用对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最大。此外,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渗透率、闷井时间和注入模式对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纳米流体注入速度为0.2 mL/min、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5、渗透率为1.00 mD、闷井时间为6 h、注入模式为多周期小段塞时,一次水驱后可再提高采收率18.63个百分点。该研究成果对两亲性MoS2纳米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应用时的技术政策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加速聚合物溶解的超强传质技术研究及应用
    赵文森, 张健, 舒政, 朱诗杰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2): 131-13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2.017
    摘要169)      PDF(pc) (896KB)(3)    收藏
    海上平台空间有限,聚合物驱技术在海上油田的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聚合物加速溶解是支撑聚合物驱技术在海上油田规模化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通过对超强传质深化速溶装置的填料孔孔径、传质因子、传质环结构、进料速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以期获得最佳的应用参数。研究表明:超强传质速溶装置填料孔孔径越小、传质因子越大,聚合物的溶解越快,但孔径过小、传质因子过大会造成较大的黏度损失;传质环组合不同,聚合物溶解时间缩短率与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损失不同,传质环结构为300 μm×1 038(外环)+200 μm×1 307(内环)时的传质效果最佳;进料速度对聚合物的溶解时间和黏度影响较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引入超强传质深化速溶装置后,质量浓度为2 500 mg/L的聚合物母液溶解时间由41 min缩短至19 min,聚合物配注系统占地面积减小50.23%,运行质量减少53.6%,成功实现了配注系统的小型化和高效化,有效节约了平台空间。该技术可为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技术的高效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浅层油藏水平缝形态识别及渗流特征
    师调调, 石立华, 武晓婷, 童长兵, 沈振振, 蔡建超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91-9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1
    摘要163)      PDF(pc) (1550KB)(50)    收藏
    针对浅层油藏压裂后裂缝形态识别及水驱渗流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东部油区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破裂压力梯度、瞬时停泵压力等室内实验对压裂裂缝的形态进行识别,通过开展大尺度真三轴室内实验,模拟地层真实条件下单条压裂水平缝三维渗流压力和流线分布特征,并基于Newman乘积方法和格林函数思想,建立了考虑裂缝表皮效应和井筒存储效应的椭圆形水平缝数值模型,揭示裂缝形态、裂缝分布位置及渗透率各向异性对水平缝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缝压降在水平方向呈非对称性分布,裂缝长半轴方向压力传播距离远,短半轴方向传播距离近;裂缝形态、渗透率各向异性、裂缝分布位置初期对井底压力的影响较大,对水平缝渗流影响显著,后期对水平缝渗流影响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错层底部注水开发方式,现场应用后增油控水效果显著。该研究可为浅层油藏注水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产能差异的气井开发早期产量劈分方法
    淦文杰, 吉礼东, 袁权, 刘荣和, 王永强, 张骞, 汪煜昆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2
    摘要163)      PDF(pc) (889KB)(42)    收藏
    气井产气量是多层合采气井评价各产层动用情况的基础参数。为解决多层合采气井的小层产量劈分不准确的难题,基于气层产能差异与物质平衡原理,根据储层地质参数和生产动态数据,对处于不稳定渗流阶段的气井进行产量劈分,形成了一种基于产能差异的多层合采气井早期产量劈分方法,并以两层合采井为例构建数值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投产5 a的气井,基于产能差异的产量劈分方法与数值模拟法相比,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5%,准确性较高;与仅考虑静态参数的KH法相比,该方法计算精度大幅提高;由于误差累积效应,该方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基于产能差异的气井开发早期产量劈分方法可快速获取开发早期合采气井各小层的产量,为合采气井产量的准确劈分提供了新的计算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考虑变周期注气量和经济效益的致密油藏CO2吞吐注采参数优化
    牛子敬, 赵忠军, 张园, 胡景宏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14-1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4
    摘要163)      PDF(pc) (1735KB)(41)    收藏
    CO2吞吐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CO2吞吐换油率随吞吐周期增加而降低。为提高CO2吞吐换油率,改善CO2吞吐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变周期注气量的CO2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并开展经济评价。结果表明:变周期注气量的吞吐方案累计产油量为32 983.4 m3,换油率为1.11,高于正交实验的优选方案。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变周期注气量的CO2吞吐方案经济效益最好,其净现值为345.07×104元,内部收益率为18.06%。该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藏CO2吞吐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天然氢气成藏规律及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倪智勇, 曾溅辉, 刘小平, 施凯, 邵钢钢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1-1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01
    摘要163)      PDF(pc) (1441KB)(841)    收藏
    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促使寻找高效环保的能源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氢气的工业生产主要通过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取,但在制氢的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工业上还通过电解水技术制取氢气,但该方法因成本昂贵无法大规模量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现了诸多天然氢气聚集的实例,天然氢气以其低碳、可再生的特点有望成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清洁能源。中国关于天然氢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没有勘探、开采天然氢气的先例。为此,基于前人研究,结合全球天然氢气的发现情况,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总结了天然氢气的成因、运移、聚集规律,并对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该研究可为中国未来天然氢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超深高温高盐油藏膨胀乳液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雷, 叶荣俊, 陈德瑞, 许文俊, 张健鹏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30-13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6
    摘要161)      PDF(pc) (2560KB)(22)    收藏
    塔里木盆地河道砂油藏属于超深高温高盐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注入水易沿物性较好的河道中央窜进。针对该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与非均质长岩心模型开展膨胀乳液调驱物理模拟研究,分析调驱特征与机理,优选调驱参数与段塞组合方式,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河道砂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类型主要包括多分支式簇状、并联式喉道状、角隅式凹状、分散式孤滴状、连片式成块状等类型。膨胀乳液的调驱机理为深部运移+增黏提压、膨胀封堵+变形运移、剥离油膜+推拉拖拽。优化调驱参数为:注入量为0.30倍孔隙体积,质量分数为8%,乳液粒径为微米级,注入速度为0.52 mL/min,注入段塞组合为0.15倍孔隙体积小粒径乳液颗粒+0.15倍孔隙体积大粒径乳液颗粒。现场应用表明调驱效果显著,调驱井组日产油量最高升至26.4 t,含水率最低降至32.1%。该研究成果对具有强非均质性的超深高温高盐河道砂油藏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非常规储层纳米泡沫压裂液研究现状与展望
    姚伟达, 李宇, 张亮, 王鹏, 胡家晨, 马伟云, 支广超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1-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01
    摘要161)      PDF(pc) (1289KB)(55)    收藏
    泡沫压裂液凭借低含水、易返排、携砂能力强、对储层伤害小等优点,成为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泡沫的衰变问题严重影响了压裂的增产效果,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加入纳米颗粒提升泡沫压裂液的性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为此,介绍了纳米颗粒对泡沫压裂液稳定性、携砂性、降滤失性、伤害性的影响研究进展。并指明了下步研究方向,主要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统计模型全面考虑各因素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加深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研发低成本高效纳米颗粒,降低纳米颗粒对储层的伤害,提高纳米泡沫压裂液在复杂储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可为纳米泡沫压裂液在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二类油层含水率与聚合物驱时机关系图版建立及应用
    魏长清, 周丛丛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106-11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3
    摘要160)      PDF(pc) (1881KB)(25)    收藏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地质条件差、聚合物驱开发规律复杂、聚合物驱时机难以确定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二类油层典型地质模型,以油田开发常用的含水率指标作为控制参数,研究了含水率与聚合物驱时机的关系及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了含水率与聚合物驱时机关系图版,给出了确定二类油层区块合理聚合物驱时机的方法。研究表明:对于二类油层,区块开始注聚合物时机越早越好,但是停止注聚合物时机一般应选在区块含水率达到96.00%~97.00%时。应用效果表明:所建立的图版对于实际区块应用效果较好,可清晰呈现聚合物驱开发规律。该图版对聚合物驱或即将聚合物驱的区块确定合理的聚合物驱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地下储氢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潘滨, 杨雅文, 陈婷, 杨永飞, 宋先知, 万继方, 陈宏坤, 崔少东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4): 1-1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1
    摘要159)      PDF(pc) (1434KB)(98)    收藏
    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氢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大规模氢能存储技术瓶颈。盐穴、废弃油气藏和咸水层储存空间大、密封性好,储氢潜力巨大,地下储氢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储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研究和现场测试工作。基于前人研究,分别从地下储氢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等角度对国内外地下储氢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阐明了地下储氢、储碳和储天然气的异同点,梳理了地下储氢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指明了下步研究重点方向。该研究指出了当前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地下储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矿场尺度下微波强化煤层气开采技术工艺参数优化
    王希友, 秦杨, 刘紫微, 朱静怡, 谢诗意, 金心岫, 杜博迪, 于佳璐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144-15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17
    摘要154)      PDF(pc) (2903KB)(208)    收藏
    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是实现煤层气大规模有效开发的重要需求。现有研究表明,在岩心尺度下,微波具有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可行性,但在矿场尺度下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为此,建立矿场尺度下的微波加热井模型,对煤层内电磁场、温度场及力学场进行耦合,探讨微波加热参数的影响因素,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确保微波加热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研究表明:微波加热井以铜波导管(BJ22或BJ26型)及陶瓷套管材料组成的直井或水平井为主;煤层和井筒的温度和热应力与微波功率和加热时间成正相关关系,近井地带煤层由自身介电损耗产生热量,远井地带煤层主要靠接触传热升温;500 W-100 W交替加热33 d的微波工作模式改善了煤层的有效开采性和工作稳定性;仅靠优化工艺参数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应综合使用间歇式循环变功率微波加热模式、吸波介质强化煤层导热技术、水力压裂等技术提高微波加热储层的实际效果。该研究成果可为微波强化煤层气开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沙三段煤成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于雪峰, 于福生, 郭强, 黄双泉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26-3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04
    摘要154)      PDF(pc) (1851KB)(170)    收藏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为断—坳转换期,构造稳定背景下湖盆逐渐淤填,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沉积;煤系地层稳定发育,煤系烃源岩富含壳质组与基质镜质体,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聚煤中心煤系烃源岩厚度大、构造变形区裂缝输导体系发育、煤砂近距离直接配置是煤成油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煤系地层能够生油,煤成油总资源量达0.8×108 t,带动了勘探发现,扩展了新的烃源岩层系,对于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煤系地层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潜山油藏CO2重力混相驱作用机制与驱油实验
    郭发军, 梁飞, 陈洪, 齐桓, 曾庆桥, 王睿思, 李宜强, 吴永恩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98-10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11
    摘要150)      PDF(pc) (2149KB)(26)    收藏
    针对冀中坳陷八里西裂缝型潜山油藏实施CO2重力驱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注气膨胀、岩心驱替及核磁扫描实验,探讨储层流体与CO2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2重力驱效果,明确孔、缝储集空间内原油的动用规律。研究表明:注入CO2后,原油黏度降低57%,体积膨胀1.83倍,CO2具有较好的原油降黏膨胀效果;PVT实验结果表明,水相的存在几乎不影响原油与CO2间的相互作用;在油气传质过程中CO2可萃取、抽提出油中的C2—C12组分,利于轻质组分的采出,较重组分(C10—C36+)滞留其中;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2重力驱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油气传质程度与注气速度均会影响驱油效果,油气传质程度越强、注入速度越低,越能发挥CO2萃取、抽提与溶解能力,充分动用连片剩余油以及与CO2未直接接触的剩余油;根据核磁实验结果可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空间和裂缝空间,与CO2非混相驱相比,水驱后CO2重力混相驱能够提高基质与裂缝中原油的采出程度,混相驱2.0倍孔隙体积后,基质部分采出程度为49.3%,裂缝部分采出程度为99.3%。现场实践表明,顶部注CO2重力混相驱油是八里西潜山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接替开发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及认识
    王会强, 李明秋, 曹正林, 邓清源, 于鹏, 时尔翰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2): 73-8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2.009
    摘要149)      PDF(pc) (1805KB)(29)    收藏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实测试井曲线与理论曲线在流态特征及曲线形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绘制试井理论曲线图版,分析裂缝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并基于矿场实例分析天府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研究表明:与传统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相比,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早期裂缝双线性流或线性流阶段被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所掩盖,中期仅表现出径向流阶段特征,后期过渡进入地层线性流阶段;裂缝半长越大、缝网越复杂,中期径向流阶段与地层线性流阶段差异越明显。天府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受近井区复杂缝网和河道边界影响,流态可划分为井筒储集表皮效应反映、径向流、地层线性流、边界反映4个阶段。该研究可为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精准试井分析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页岩油CO2-烃类混合气体吞吐实验
    潘香港, 王齐俊, 陈华, 程云龙, 余前港, 霍嘉华, 李新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104-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12
    摘要148)      PDF(pc) (1890KB)(45)    收藏
    为了研究页岩油CO2-烃类混合气体的吞吐过程,明确不同参数的影响规律以及纳米—微米级孔喉中的流体动用程度,利用核磁共振实验揭示了最终采出程度变化、T2分布曲线变化和不同孔径中的原油动用程度等吞吐特征,并阐明了混合气体类型、注入方式和TOC对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2+CH4相比,CO2+C3H8与原油的混溶性更强,在相同的注气压力条件下,CO2+C3H8吞吐的最终采出程度可提高3.21个百分点,混合气体中C3H8对页岩油采出程度的贡献更大;结合CO2+CH4的强压缩性和CO2+C3H8的强混溶性,注CO2+CH4/CO2+C3H8可以有效动用页岩大孔、中孔和小孔中的原油,最终采出程度可达28.97个百分点;随着页岩TOC的增加,饱和过程中被吸附溶解的原油增加,采出程度降低,但同时扩散进入干酪根中的混合气量增加。该研究为页岩油CO2-烃类混合气体吞吐现场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水驱油田凹-S形含水上升规律表征方法的扩展
    袁迎中, 汤紫琪, 凌霄, 黄冬梅, 于成超, 戚志林, 严文德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84-9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10
    摘要146)      PDF(pc) (1056KB)(40)    收藏
    针对水驱油田凹-S形含水上升规律不易诊断且拟合效果较差的问题,综合考虑S形含水上升曲线高含水期偏离直线的情况,以及凹形含水上升曲线对S形含水上升曲线的增强或减弱作用,引入与含水饱和度有关的二次项、对数项及与含水率相关的形态指数n,建立表征凹-S形含水上升规律的扩展型水驱曲线方程。新方程兼具凹形和S形含水上升曲线的特征和优势,拓展了常规含水上升曲线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含水上升规律描述的准确性。将研究成果应用于WZ油田,结果表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方程的相关参数,对凹-S形含水上升规律进行综合表征,拟合效果显著提高,拟合的R2达0.977 8。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已有的生产数据回归得到扩展型水驱曲线方程系数,据此预测不同含水率时的累计产油量,或预测不同累计产油量时的含水率。研究成果对准确分析或预测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玛湖1井区三叠系白碱滩组二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程光艺, 周栋华, 李国浩, 王洋, 彭立才
    特种油气藏    2024, 31 (6):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4.06.006
    摘要146)      PDF(pc) (2045KB)(60)    收藏
    针对玛湖1井区三叠系白碱滩组二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认识不清、油藏评价和储量计算困难等问题,综合利用录井、测井、试油及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相划分、砂体连井对比、地震属性分析、地震波阻抗反演及地层切片等技术手段,对白碱滩组二段沉积相和有利储层分布进行精细划分与预测。研究表明:白碱滩组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席状砂等沉积微相,主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由北向南呈舌状展布;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储集相,主要分布在玛湖1井区中北部。该研究成果提出了白碱滩组二段有利储层分布范围新认识,对研究区开展进一步的油藏评价、储量落实及油藏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塔里木盆地顺南—古隆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黄诚, 林波, 张胜, 王岳丰, 于福生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8-1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02
    摘要143)      PDF(pc) (4111KB)(179)    收藏
    针对顺南—古隆地区断裂系统的性质、演化期次及成因机制存在认识分歧的问题,通过地震解释、地震属性提取、断层活动强度统计、区域构造背景等分析,对研究区断裂系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北东东向断裂为加里东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发育的伸展正断层,动力来源于阿尔金洋裂开过程产生的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该组断裂在加里东中期复活形成“P”破裂;北东向断裂为加里东中期压扭阶段形成的广布式左行走滑断层,应力来源于阿尔金洋在关闭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北北西向断裂为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期基底走滑形成的张性破裂,应力来源于南天山洋闭合过程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车尔臣断裂走向分段活动差异是导致塔中Ⅰ号断裂分段活动并控制北东向压扭性走滑断裂广布式发育的主要原因。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对储层规模、油气运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入分析顺南—古隆地区走滑断裂发育过程及油气成藏关系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区及周边油气勘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济阳坳陷始新统页岩岩相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
    王勇, 刘惠民, 孟伟, 魏晓亮, 张顺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2): 12-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2.002
    摘要142)      PDF(pc) (2474KB)(43)    收藏
    针对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岩相多、相变快、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页岩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剖析了页岩岩相组合类型、沉积序列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内源型、混源型和外源型3大类岩相组合,其中,内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浅湖—半深湖、水体盐度高、外部碎屑物源供给较少的沉积环境;混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内外物源供给相对平衡的沉积环境;外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外部物源供给充足的沉积环境;总体上,古气候和古水介质协同演化控制页岩岩相组合的纵向演化,古地貌和古物源协同演化控制页岩岩相组合的分带分区性,沉积环境的环带状协同演化控制岩相组合的平面上环带状发育。页岩岩相组合可作为勘探部署的基本单元。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页岩油裂缝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静, 束青林, 杜玉山, 张强, 张玉亮, 朱惠永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61-7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07
    摘要141)      PDF(pc) (7759KB)(323)    收藏
    济阳坳陷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裂缝发育,在钻井过程井涌井漏频发,严重影响了钻井效率,亟须提高裂缝预测的准确率。为此,利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计算整数时移,校正叠前道集中的残余各向异性时差,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并基于地震纵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引起的时差,确定方位各向异性和相对强度,最终确定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发育密度。该方法不依赖椭圆拟合,直接将各向异性时差看作整数时移的数据匹配问题,相比商业软件中的叠前各向异性反演模块,有效解决了裂缝预测多解性的问题。预测结果在与实钻井的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以及钻井过程中的钻速异常和涌漏位置对比分析中,预测准确率达到85%,证明该方法预测裂缝的可靠性高。该预测方法可以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营尔凹陷下沟组异常高压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肖文华, 高吉宏, 魏浩元, 魏军, 周在华, 吴海红, 高旭嘉, 赵旭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40-5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05
    摘要140)      PDF(pc) (1790KB)(213)    收藏
    针对营尔凹陷下沟组地层异常高压发育特征不清及其控藏作用不明等问题,基于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利用盆地模拟技术,结合测井、地球化学、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了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成因机制,明确其对储层物性、油气运聚、有机质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尔凹陷下沟组异常高压普遍发育,纵向上分带特征明显,横向上从西向东异常高压顶界面逐渐变深,平面上不同构造带异常高压发育层位和幅度明显不同;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具有同步性,经历中沟组沉积前、中沟组沉积末、古近系沉积前、新近系沉积前、第四系至今5个演化阶段,最终形成北弱南强的异常高压特征;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包括不均衡欠压实、生烃、黏土矿物脱水和超压传递作用;异常高压可减缓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破坏,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积极作用;异常高压提供油气运移动力,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范围,还可抑制有机质生成和烃类物质的演化,拓宽生油窗。研究成果指明长沙岭构造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对营尔凹陷下沟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差异热演化及生烃特征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
    韩杨, 杨海波, 蒋文龙, 杨皝, 项威, 郭文建, 王韬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35-4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05
    摘要138)      PDF(pc) (3150KB)(32)    收藏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是盆内最重要的油气来源,为梳理“源控”背景下的多相态油气成烃演化与富集规律,运用盆地模拟和实验分析技术,恢复了中央坳陷不同富烃凹陷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成藏过程。研究表明:二叠系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现今主体处于高成熟生凝析油气阶段,凹陷中心多已达到过成熟阶段;二叠系烃源岩生烃过程可分为持续充注成熟富油少气型、多期调整深埋高熟富气型、早期散失早成熟富油气型3种富集模式,烃产率峰值最高可达450 mg/g;玛湖凹陷致密油及页岩油、盆1井西—沙湾凹陷西环带三叠系常规油、东环带二叠系致密气、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源内页岩气为研究区4个油气富集领域。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风城组页岩油成藏特征与“甜点”评价
    宋涛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2): 42-5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2.005
    摘要136)      PDF(pc) (2597KB)(21)    收藏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特征,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分析了风城组沉积及储集性能,并结合脆性与含油性特征,进行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研究表明:风城组形成于高盐度闭塞缺氧的还原环境,储集岩类型主要为咸水细粒混积岩,纵向变化复杂,非均质性强,有机质含量垂向差异大,混积岩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2%,干酪根类型以Ⅱ1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咸水条件下生烃潜力高;风城组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微裂缝为主,占比分别为40.00%与39.45%,具有细歪度、分选差、排驱压力变化大、中值压力高等特点,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主要含油层岩性为纹层状白云质泥岩及泥质白云岩;一类“甜点”体具有高脆性、高含油面积、物性好、裂缝发育程度高等特点,集中分布于风城组二亚段及三亚段底部,二亚段中上部以二类“甜点”体发育为主。研究结果对准噶尔盆地风城组页岩油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基于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的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表征新方法
    刘客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1): 135-14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1.016
    摘要135)      PDF(pc) (2090KB)(197)    收藏
    致密砂岩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为准确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营3储层致密砂岩为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了多尺度研究,通过将NMR与CMP实验相联合,有效识别了孔隙与喉道半径分布,明确了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实验表明:经过NMR与CMP联合识别,目标储层的平均喉道半径为0.331~0.824 μm,平均孔隙半径为17.600~24.290 μm,平均孔喉连通比为27.62~53.17;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是一个范围,下界限r1和上界限r2可将赋存流体划分为束缚区、过渡区和可动区;随着渗透率降低,r1逐渐增大,r2逐渐降低,束缚区范围变大,过渡区和可动区范围变小;r1增大会导致吸附孔孔隙度增大,渗流孔孔隙度降低,储层质量变差;r1可作为评价储层流动能力界限的指标。该研究成果可为优选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油气产量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谢坤, 田轩硕, 刘长龙, 邵明, 刘延春, 高铭宣, 袁世亮, 张宝岩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4): 14-2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4.002
    摘要135)      PDF(pc) (1383KB)(73)    收藏
    受油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工艺措施的复杂多变性影响,生产数据的分析利用程度多取决于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经验,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难以满足油气藏高效开发需求,亟待发现更加高效的油气产量预测方法。近年来,以深度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和迁移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凭借处理高维数据、捕捉时序数据长期依赖关系和提取开发数据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油气产量预测中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该文通过对常用油气产量预测机器学习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产量预测领域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油气产量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未来,一方面应加强对物理约束融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研究,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避免过于理想化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合小样本情况下的算法和迁移学习技术,充分利用历史生产数据,为油气产量预测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技术支持。该研究对油气产量的智能预测技术完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后火驱油藏工程设计及先导试验
    李玉英, 陈洪, 曾庆桥, 周贤, 张明龙, 杜建德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119-12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14
    摘要134)      PDF(pc) (1896KB)(17)    收藏
    针对火驱技术应用于水驱开发后期普通稠油油藏适应性不明确的问题,结合油藏地质开发参数,利用室内一维物理模拟装置,研究了普通稠油水驱开发后期火驱技术可行性。研究表明:低黏普通稠油原油性质好,含水饱和度为70%的条件下在280 ℃即可点燃,油墙推进持续性好,具备火驱技术实施可行性。运用数值模拟手段,确定先导试验采用150 m井距的反七点面积井网,最佳注气强度为2 000 m3/(d·m),研究成果应用于蒙古林砾岩油藏火驱矿场试验中,点火后见效明显,日产油由实施前的16.7 t上升至62.2 t,增幅达272.5%,综合含水率由90.3%下降至59.7%。因此,火驱技术可作为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大幅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该研究成果可为双高普通稠油油藏转变开发方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碳酸盐岩底水气藏见水前水侵预测方法
    庞进, 霍俞辰, 许深浩, 陈林, 欧加强, 杨洋, 孔祥玲
    特种油气藏    2025, 32 (3): 86-9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5.03.010
    摘要134)      PDF(pc) (1739KB)(29)    收藏
    碳酸盐岩底水气藏气井见水前的水侵预测方法及水体活跃性评价方法存在适用性较差的问题,为此,分析了碳酸盐岩底水气藏的储层特征和水侵特征,建立了碳酸盐岩底水气藏底水锥进的数学模型,推导了碳酸盐岩底水气藏见水时间、水锥高度的计算公式,描述了不同时刻的水锥形态,预测了气井见水前的水侵量与水驱指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川中蓬莱气田灯二气藏PT102井,结果表明:该方法结合了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实现了对气井见水前水侵过程的动态描述和定量预测,解决了气井早期水侵量预测的难题,弥补了传统方法精确度和适用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该方法预测见水时间为169 d,与实测值177 d的绝对误差仅8 d(相对误差为4.5%),见水前水侵量达2.52×104 m3,水驱指数稳定在0.30,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合理降低气井配产可有效延缓底水气藏气井见水时间,显著抑制水侵程度。当气井产量下调25%时,见水时间可延后约24%,累计水侵量减少18.4%,同时水驱指数由0.30降至0.27,水体活跃性得到明显抑制。研究成果弥补了碳酸盐岩底水气藏见水前早期水侵预测方法的不足,同时为同类气藏的优化配产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